何谓圈子?
6 W! o! i+ ?- k' G3 L G8 k 在我看来,当你确认自己的同志身份之时,你就已经半只脚踏入这个圈子了。
' d! \* u0 G( k k- K2 O 而你日后在寻觅爱人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同志这个群体,那你就算真正踏入这个圈子了。
! z7 r$ \0 \6 E% [: B; @0 K6 r 在这个过程中,你若在感情上遭受了挫折,同时又时不时地找人419,甚至还找MB,再偶尔地玩个3P、4P的,你就算是深陷进这个圈子不能自拔了。
: L" y# K+ H5 g% g7 H 而我进圈子的第一步是从网上阅文开始的,当然阅读的都是同志方面的文章,我要先从理论上了解这个群体,为我下一步接近他们做准备。 ' j4 R, G; A V
我那时主要是在新浪,搜狐,QQ,西祠的同志论坛溜达,也有朋友建议我来天涯,但我来那两次正赶上天涯抽风,网页打开时慢得惊人,我又是个没什么耐心的人,于是就止步了。
8 a, U- z, E5 n' \6 H1 ` 直到后来来了以后才发现,天涯这么适合我,但这已经是今年四月份的事了,从那时开始我真正来天涯潜水。
- X; ^# l3 O3 ^) I1 A 看的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就是《海蒂性学报告》,算是在理论上为自己的转变找了点依据。 ( O- }; x9 _8 U }2 }. ]4 p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看小说。 : O$ O5 L6 m+ O
而我看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在布谷村庄看到的。 0 P0 W- V# t1 D7 Q c/ Q
象《我的学长追求我》、《小虎》、《疯狂的初恋》、《青山之恋》、《等你到三十五岁》,等等等等。 1 F- T: X5 p J3 ]) O( y
而真正对我影响颇深的几篇文章,则是在网上搜来的,因为这几篇在同志界有一定影响。
4 J% d) a! r! Q, D5 f 第一篇——《北京故事》
+ C$ q6 b L: W% Q& k 这篇我不知在哪个网站溜达时无意中看到的,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连看了好几遍,当时我是落泪了的。 , ?# c7 l4 s& L+ y8 i
我知道这篇小说很早就出现了,很多同志在N年以前就已经阅过了,并且几年前也被搬上了银幕,所以大家会觉得已不新鲜,但是,我认为,一部作品的价值不能看它是否跟得上潮流,重要的是还是要看它对受众的影响力。
" D2 I! z! D" [' G+ k. \5 ]! {2 r' f5 D 《北京故事》能打动我,我归纳下来有以下几点: 6 ]8 k' u7 Q/ ?- S
1,真实性。
2 O# n, D6 _! E2 H 故事确有出处,而且大部分情节是出自主角陈先生的日记。陈悍东是京城某高干子弟,毕业于北大,靠家庭背景以及自身聪明在京城商圈混出了名堂。蓝宇毕业于清华,成长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为人孤傲善良。 ! h3 k: P; t% Y5 u, Y
2,典型性。 6 y H/ P, C5 k9 j
试问:在八十年代末的中国,有几个二十七岁的男人能拥有上亿的家产?而陈悍东就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再加上他的高干背景,名校出身,本身又英俊风流——这一切,都构成了这个人非常鲜明的个人特征。 5 E A8 i [; N* e6 |! B' l
而蓝宇这个角色,更打动人心了。
9 g6 g8 b5 C( K( j N2 F 试问,在八十年代末期,以自己的能力从地方考入清华大学,是什么概念?
% v; f/ M, B% V8 Z! ~9 I5 P, b 我虽然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我的家族中有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所以就是听长辈们描述,我也知道那时的高考是真正的万人挤独木桥,能考上国家重点,尚属不易,要是能考入国内顶尖的清华,此人的优秀程度可见一斑了。 : c, s* ?* q, v6 }
但大家请记住:蓝宇的情况更为特殊!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考入清华呢?首先他只有十六岁,比正常考生都要小。我知道一般考生高考时是十八周岁,我是十七,因为我早上学一年,而蓝宇只有十六岁,十六岁的少年在八十年代末期考入清华——这一点就能证明这个孩子是多么的出色和用功。 & q& Z5 P' }* W4 F' a7 x5 n- `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蓝宇当时所处的家庭背景是什么样的?
7 P; Y3 s: U$ k& h3 U* l. b; v 是在他母亲自杀,父亲再娶,狠心的后母连印卷子的一点钱都不肯给他——这种极其残酷的家庭条件下,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毅力,终于考入名校!
* ?3 h% i% D9 d' o& ^4 D 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蓝于是比陈悍东更为优秀,更为坚强的一个男人!
! j! t3 J0 n2 ^6 a- E9 \) {2 V 说到这,我心很不好受,上天为何如此不公?这么优秀的一个男孩,却让他遭受如此多的磨难! / r8 {; n6 J7 G
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因为蓝宇在入大学时,因为后母死活不肯出学费,而他无耻的父亲又不闻不问,这个孩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借了一百元钱来了北京,在学费无着入学无望被逼无奈的情况之下,蓝宇做出了一个他今生最为耻辱的一个决定——用初夜换学费。 % a4 y2 V. f4 `9 {$ f. _
而他的初夜,就给了陈悍东这个家财万贯,风流成性,男女通吃的花花公子。 + C$ O3 c, I/ s$ J2 U
这两个人物都极其优秀,个性也都极其有特点,所以就构成了这部作品人物非常鲜明的典型性。
. C: q# M1 g# n 3,悲剧性。 * Y# H3 @6 b$ n3 p) l) Z: M) L# g/ |
故事中,陈和蓝的爱情经历一波三折,但是最后二人还是走到了一起。
* a0 L8 n, k8 l2 Q 然而,老天就是如此不公!在他们的爱情刚刚踏上稳定期之时,蓝宇却死于一场车祸。而深受打击的陈悍东也最终奔走他乡,彻底关闭了同性之爱的心门。 & s" @! F! P8 j; ?+ _& P% B5 q+ a0 \. D# B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而结局也是典型的悲剧结尾,这就使得故事更具有震憾力,也更加深了故事在同志群体中的影响力。
7 @0 R9 i1 p# {; b" ]& U 陈悍东是1961年生人,他现在侨居加拿大,已结婚生子。
; j3 z" {/ d/ ?! F$ t9 I% s1 y 我想,年近五旬的他,现在回顾这一切往事时,恐怕心中已经平静很多了。 r0 o. n" D# |! X7 v- l
这部小说是对我而言影响最大的,后来我看了好多优秀的同志作品,但都没有《北京故事》这样打动我。 6 r, k. H1 m% p
另外一个深深触动我心的故事,是我前面提到过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归纳几点: % Z7 D% |7 n9 w' f7 O. A
1,真实性。
; t1 w C; S( X: C& i 我是在非同志论坛看到的这个故事,当时有很多人就说:这种把一个主角写死了的故事,都不会是真实的。但我在看时,就感觉到故事一定是有出处的。 ( J4 G' W9 `' `5 _! X
我举其中一个细节:作者有一句话是形容另一主角——李振云的,他说:我就看不惯他那苦口婆心的死样! * H0 r# B2 z- Q2 ]
咱们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很了解这个阶段的男孩的性格特征,他这一句话,两个男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一个是一本正经的班级干部李振云,另一个是惹事生非,不可一世的班级混混,也就是作者。 6 O. {3 ~ z% O! t! F5 h3 U8 w
2,爱情的持久性。 & O8 S3 u) J9 _
作者和李彼此对对方爱慕一生,但他们一生只有过一次实质上的性接触,而这次接触还是以作者对李的强暴形式完成的。
* u0 w8 O4 @2 u M4 g 对此,作者悔恨终生,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把对李深深的爱藏匿在心中,再也没有勇气表白。 3 i5 I H- z# [
爱是种奇怪的东西,事实上,在以后的日子里,李已经深深爱上了作者,但很显然,他也不敢表白。
; ~2 N* h! K1 | 这两个人,除了那次难堪的强暴以外,没有过深入的接触,不要说接吻什么的,甚至连话也没说过几句。
+ L; J9 ~8 b1 { 但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深深爱上了对方,只是爱得越深,隐藏得越深。 / i8 A" ~+ {, B$ v- e! o( m
为此,在得知作者出国,而表白后无果的情况下,李选择了自杀。 . f/ O+ `6 G; ^& a/ P* V
而作者始终不能忘怀李,当他回国后知道李是为他而死时,悔恨不已,一直无法释怀。
: L- }! Z5 n5 I' j 3,悲剧性。
$ ?! J9 p7 G" N" t 这个故事也有个悲剧的结尾,作者在出国以前去看望李,当得知他马上要走了,一向孤傲内向的李鼓足勇气委婉地向作者提到当年事,可惜啊可惜,这个愚钝的作者!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缩,其实李那样一个内向的人,能有勇气那样发问,只要用心想一想,都会明白他的意思,但可惜,作者本人退缩了,所以两人错失良缘。
, N- y! a7 a' Q3 a 至于那封信,因为过错不在作者,所以只能算是意外。 2 z" r# i0 e; C
我还是很感叹于作者出国前在与李告别时,为什么不再大胆一点? ! `5 d5 O% \/ u6 v& J! b! K) @
也许是因为对当年行为的愧疚?
8 X1 k& l* W6 @) l1 b3 s3 l O 我们来试想一下,这两人要是当面表白成功后,他们爱情的长久性是很乐观的。
) A$ e! A0 t' v% p- C 这两人,初恋时是清涩的少年,后来更是对彼此暗恋一生,虽然不在一起,也没有过交流,但丝毫没有影响这份爱的坚定与执着。 : m# |; W7 X o
为此,李愿意以死来证明自己对作者的爱,而作者本人则以年复一年的忏悔和思念来守护对李的爱。 1 s3 d, O% @5 _$ Z c$ G) s
假设他们能走到一起,那么厮守一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为他们爱得这么辛苦,这么执着,所以彼此也会更加珍惜。 1 e8 W+ c, L! H& V' | R
而且作者的家庭阻力也不会很大——母亲早逝,父亲在国外,对他鞭长莫及;而李这样内向的孩子,家长一般也是不敢逼迫他的,也就是会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他的选择。 3 s, R' } C9 T( A. M: K
这位作者,我估计他的年纪在三十到三十五岁之间,我觉得他很可能还在国内,只希望他能把往事珍藏,平静地过好以后的人生。 , p8 D, b% Q# o3 L# z, C6 p8 B
第三个故事——《罪无可恕》
) @: f* D0 I$ s, H* L 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曾看过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唯美还是打动了我。
: n3 s. y7 w* f3 S 现在流行同志折弯直男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这样的事例。 1 r, R+ H$ ^7 E# q4 q: \
作者何沫书和他的室友秦伟,小何出身贫寒,本来住不起昂贵的两人公寓,但因为没有别的宿舍了,所以他只能先住下来,也就认识了他的室友秦伟,并且成就了他们的一段情缘。 d# d. g' D; ^# Y6 _
小何是典型的同志,而且还是很有特点的同志,他身上有种中性美,据他描述,他外貌美得无以伦比,他曾有一句话,大意是:要是美少年那喀索斯在我面前出现,我要和他比试:到底谁更有资格化作那一株水仙!
8 r: r7 |1 b: q$ M4 s9 n6 Y6 u 呵呵,虽然我看过很多自恋的同志,但象他自恋到这个程度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 j( I0 l' K) G- n. m% h6 u+ J m 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很唯美的,尤其是关于他们校园以及他们学生公寓的一些描写,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8 c+ |- k5 N9 a! u2 }
然而,同志爱在一瞬间能绽放最美的烟花,但烟花散去后还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0 z }6 g8 _# b7 h+ t! i. C/ }% V 他们毕业工作以后还曾同居过一段时间,但很快,秦伟就面临被家庭逼婚的境地,而小何为此出走南方,虽然秦伟曾千里寻他,但最终也还是没有走到一起。 " J1 F" B+ L# j- g; |
文章的后半部分,有太多作者压抑已久的感慨和抒情,这位老兄感慨如此之多,真如滔滔江水啊,害得我不得不拖动鼠标,按着屏幕的滚动滑轮,上下翻动着看,基本上大段感慨的地方我就跳过去了。
/ z; |& q" y" c; B1 Q 作者交待他最后的状况是在南方某市做夜总会歌手——也有MB的性质吧。 3 B7 k3 A+ e/ n
按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时间推算,作者应该是一九七八年左右生人,和涛哥的年纪差不多。不知他是否还在南方?现在过得好不好?只有祝福了。 ' |, p" m7 m5 ^$ h' r w
以上我所举的三个故事都是对我影响颇大的,可能不合许多朋友的口味,但我想,既然我说了,就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8 l- E3 E* t! y% X5 u7 t* l
总结起来,《北京故事》感动我,是因为故事的震憾性。两个主角太优秀,个性又太鲜明了,不能不让人动容。
& @& h" Q9 K' U% q* S, s* v 而《人生若只如初见》感动我,是因为两个主人公朴实而又真挚的真爱,爱得相当纯,又相当苦,这在真爱难求的同志世界,更显得犹为珍贵。 , w5 o i4 B# E. u! q
《罪无可恕》打动我,是因为主人公小何的独特个性,他不是个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甚至很另类,他就是人们常说的红颜祸水,虽然他是男人,但他对男人致命的吸引力还是让人欲罢不能,以至于深陷其中。 * g+ q5 Q( e/ x3 d# b* h4 v
我承认我看故事,一般爱看有真实原型的,真实的,才最动人。 ) N: k+ q# b# L8 `( f/ c, l
而且我一般不看长篇,只看中短篇,一是没那个时间,二是没那个精力。 " G3 R( y/ S0 u7 o# N6 b* }0 n
因为看得太多了,所以基本上都能嗅出哪个是有真实原形的,哪个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甚至作者是男是女,都可以辨别个八九不离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