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此句是示念佛方法。为什么一句佛号要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早到晚,从晚至晨,不间断地去念?目的是求达到心佛相应,念念即佛之境界。《维摩诘经》云:“心净佛土净”。克实而 论,净土实不在心外,十万亿外佛土,亦唯心所现。假若行人心不清净,西方净境何能临终现前,所以现在千念万念,不间断地去念,无非为念熟此句佛号,使心地得到清净。须知我人从无量劫来,背觉合尘,烦恼妄习,时时现起,熟得很!相反一句佛号,今时方念,生得很!不间断念佛,就是要把过去熟的东西逐渐疏远起 来,现在生的东西逐渐纯熟起来,此之谓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功夫如何得力,必须从不间断念佛中去锤炼、熏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师这段念佛不令间断之开示,实际上指示我们念佛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换个说法而已。因为没有都摄六根之专注,行住 坐卧,穿衣吃饭是无论如何达不到“不令间断”即净念相继的。
5 |3 X2 H, J: L' d+ I- o
5 n) ]( T. Q" U9 I2 x “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此几句示念佛须调理得当,则易持久安适。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若唯用大声,则势有所不能,且会影响同伴令人讨嫌。又高声久念,念者亦易耗气致病,故以小声念为妥,只要自己耳根能听得清楚即可。至于睡 眠或如厕,必须默念,否则便为不恭敬,有罪过。不论小声念或默念功德一样,但务求不起一毫与念佛无关之别念。为何念佛要不起别念?因为现前一念之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体即法界,起心念佛,即成佛法界。《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起别念,则随其念之善恶,又成别的九法界矣。故欲生西方,须将心 念停留在一句佛号上面。/ {/ R0 ~# F8 N% v; a# s! T& y
, C9 g" [% Y) p/ A4 m; e2 o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此二句示歇妄之法。谁人无有妄念,但贵行人及时起觉照,立即消灭,以妄念本空故也,古人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夫妄念依真而起,全真起妄,全妄即真,如水与波。水喻真心,波喻妄念。波止即水,原非二 物。《楞严经》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又:《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历渐次。”此乃念佛除妄之妙诀也。7 m/ i6 W2 h: z3 ~6 x
7 G7 f8 p2 c6 T) e, P7 ^( d “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此句示惭愧忏悔之要。惭与愧,乃十一善心所之二种,惭谓惭耻,属内心自惭。如云:我怎可作此丧失人格之事耶!愧谓抱愧,属愧对于人。如云:我若做此不道德之事,怎么对得起父母与师长,由此不敢妄为,此为愧他。二者都以 羞耻为性。修行之人,常怀惭、愧之心,自然恶事远离,德业日充;相反,无惭、无愧乃二中随烦恼,若人不知惭愧则入于下作矣。印光大师撰文,结末每署常惭愧僧,可见惭愧二字在修行中之重要。
; g5 X7 h, I: C* d/ I7 V2 C" c& {6 E c) N6 e( \3 M5 I! X
忏与悔是改往修来之行。忏是忏其以往之旧业;悔是改悔,后不重造新业。《大智度论》云:“ 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恶,二者作后能悔。”《普贤菩萨行愿品》中也将忏悔业障列在十大愿王之一,此是普贤菩萨向已证十地法身大士善财童子说的,可见上 至等觉大士也须常行忏悔,何况吾等具缚凡夫。常行忏悔,自然业消智朗,性天显露,即使八识田中,犹留宿世恶业种子,仗忏悔之力,也不致遇缘而起现行,故当常行忏悔。
& [- K9 L# r3 a Q: S4 u) j( ?- v4 c
/ @* j% B8 s( B: F( ?4 \! }/ h “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此三句明谦德之益。矜,自尊自大曰矜;虚诞自赞曰夸。修道之人,最忌自夸,才有一分,却说有一分半,甚至两分,如此即划地自限,不能进步矣。即使确有进境,总觉我工夫很浅,还不够,如此则能自强不息。《易》云:“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令人进步、获益,自满令人落后、受损。藕益大师云:/ G5 [3 X& H" d$ o0 R, R
: S" o8 a6 w4 ^: z4 r2 G7 `
倘恃己修,见不修行便生忽慢;自持戒,慢破戒者;自读诵大乘,慢无闻者;自解义,慢愚鲁者;自观心,慢口说者。人我山高,胜负情重,毕生勤苦,止成修罗法界,去菩萨道远矣。- O& j7 y- G3 X
9 X' A1 D0 ]) x3 @0 j
夫修罗法界心行,只合生修罗道,与念佛求生净土背道而驰,故当痛戒之。
/ u/ p) L+ d+ r; ~3 n7 Z. E$ x/ X' k( i' z5 G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此二句从自修上立言,非是叫您作不发菩提心之自了汉,幸勿错会。在修持上,不必去计较人家精进懈怠,用功或否,只管自己学好上进。谚云:“只扫自己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e% }. i0 ^, W' B: f& {7 p$ W3 P- D0 w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古人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善是好的榜样,我去学他,取以为法;恶是坏的榜样,我不去学他,内心引以为戒,如此则无往而不受益。
% |9 I4 N8 @" K! G: a1 R8 c) b; h4 J: A7 o& C- Y" t
“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前句示不慢任何人,后句示我辈障重凡夫,唯有念佛求生净土。《念佛三昧宝王论》开章明义,标目即云:“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第一。”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若能观一切人都是菩萨,是未来诸佛,则凡所见之人,不论贤愚,均可作你我增道胜缘。盖佛性平等,生佛等有,达多迷头狂走,正狂走时,本头何尝失去,一旦悟了,还不是彼此一样。5 s/ y) V6 s$ L! o
9 g/ }7 z: [5 _- \/ P我们要学《法华经》中之常不轻菩萨“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之为,不轻慢任何人。对于自己,总想我是一个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堪言之凡夫,只有一心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西方才是我安身立命之处。
$ L6 R( e2 E: t3 {9 w/ ]& ]+ S8 j" M3 p3 N r& X6 n: L
“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最末二句,是印光大师为我等保证之辞。果然能依我上面所说敦品励行,勉力为善,不间断地念佛,决志求生净土的话去做,尽此一报身,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5 R- `' A9 `( M# Q9 j% ?7 f$ z/ `& {+ a& K$ \6 D5 W0 |" K
此则殊胜开示,不谈玄说妙,言词质朴无华,但一字一句,无不是从大师真知灼见的菩提心中流出,乃证道者阅历之言,果能将此段开示,当作座右铭,不时对照、省察、身体力行,则往生西方定如操左券而取故物也
3 ^, k. M9 x4 w6 _3 d7 m5 C, t5 q/ H, }# H, G& V4 `: b
9 D2 G1 ]! {3 e' s
1、星云大师在《佛教对命运的看法》中说:结缘可以改变命运
* M8 i2 w2 {( }1 m 人为社会的一员,不能离开社会,我们一生的命运和社会大众有著密切的关系。譬如我们平日衣食所需,是仰赖社会各阶层的分工合作,搬有运无,才能日用无缺。入学校求知识,由於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才能免於愚疑。甚至将来进入社会,服务於乡梓,也需要借重同仁的帮助,上司的提掳,才能发挥一己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如果想事事顺心,运道亨通,就必须和他人保持和谐的来往。佛教所谓的「结缘」,就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思。
9 H$ T& j, q. D' S( W 经上说:未学佛法,先结人缘。我们要广结人缘,给人以方便,结缘越广,必能回报给自己更大的方便,助人即助己。虽然我们不断的付出,帮助别人,其实我们帮助的是自己,因为自他不是对待,而是一体,唯有在完成他人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因此菩萨以众生为修行的道场,广施慈悲,从对众生结菩提法缘之中,而成就佛道。结缘不仅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并且是进趋佛法的重要门径。日常生活中,一个亲切的笑容、一句鼓励的赞美、举手之劳的服务、真诚的慰问关怀,都能带给对方莫大的快乐,增进彼此之间融洽的关系。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润、命运更平坦,何乐而不为呢?
u9 l' o, y'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