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楼主: 小闹钟

根本修持心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22: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摘自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2 C; Y9 K$ U0 A8 `
  好像在水中现出自影,有两个人站在一起,一同观看水中日影,则只看见一个日影。如果二人分开行走,一个向东,一个向西,那么,日影也就跟著他们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好像变成二个太阳一样。可是太阳根本只有一个,而且没有准确实在的地方。你不应该强辞为难地发生疑问说:这日影只有一个,为何东西分行就变成二个?但为何在水中又只有一个,这样辗转反复来说一个和两个,无非都是遍计虚妄,究竟没有真理可作凭据呢?富楼那!你等以为色和空,在如来藏里面,互相不容,互相争斗!不会的,因如来藏的本体,虽然不变,但它会起随缘之用,与妄心相应,就生起粗境。因此色和空之相是周遍十方法界。因此在如来藏性中,就生起不变随缘之用。风是动相,空是澄相,日是明相,云是暗相。众生在迷昧不觉中,就生起三细六粗。“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跟著就是背觉合尘,违背真觉而和尘劳合在一起。所以在如来藏性里,就发生劳相,而生出世间,山河大地,一切有为相。“我”,佛自称,以妙觉明心,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离尘劳。这样才明白万像皆空,而如来藏性亦就随净缘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复本来妙净本觉面目,湛明真心,圆融遍照十方法界。是故在如来藏性里面,“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一心,无量就是万法。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一多无碍,一亦可叫如来藏,如来藏可包一切法;一切法仍归纳如来藏里。心包万法,万法唯心。真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心。这是理事无碍之意。“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如一尺镜可以显出千里的境界,这是小中能现大相。千里境界显现在一尺镜中,是大中现小。大小无碍,彼此不相妨碍。这是属事事无碍法界,妙觉明心,性净明体,变化是无穷无尽,非凡夫所能了解的。我人为何做众生?因被尘劳妄相所惑。若能灭除尘劳,亦即背尘合觉,就能发现真如妙心,妙净本觉,圆融湛明的佛性,亦即如来藏性,亦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亦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总持的意思,亦可叫做总机关。这个总机关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里。7 e8 e! x+ ~: y6 a
  这个本妙圆心,不同于识心,亦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风,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亦不是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如心经上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是了。上面才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这里则说全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佛法就在这个地方,没有是,也没有非是,这是空有为法。不是把四大、六根、六尘都非了,如果认为四大、六根、六尘等都是没有的,那就是断灭见。佛说法是随说随扫。佛说完法后不留痕迹。故云:“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教人不要有法执,有法扫就不能法空。要法空人空,才能究竟开悟。如果说:人空法空,那么什么法都不用学了,不如睡觉吧!但还有睡执未破,要连睡都没有,才是空呢!金刚经上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筏是船,用来载人过河,过河后,便放弃不要。学佛法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烦恼没有,法亦不用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只为断烦恼,烦恼怎样断呢?就是遇任何境界,都不会被它转变,不被境界所摇动,这便是定力,也是佛法,也就没有烦恼。为何说佛法没有是,没有非呢?六祖不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把一切法门都否决了。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就没有是;不思恶,就没有非。没有是与非,便是本来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亦就什么都有,有什么呢?有如来藏所具足之法宝,亦是什么都没有,没有什么呢?没有一切执著,没有一切烦恼。烦恼如冰。菩提似水。如能把冰化成水。即断烦恼而成菩提。这不是困难的问题。只要你不执著。不为境转。不生烦恼。便是菩提了。“非明无明”,即不是觉悟的明,亦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来的无明。明和无明,亦都没有。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把十二因缘都空了。这里说“空如来藏”,下面说“不空如来藏”,还有“空不空如来藏”。; j$ |2 S. I4 C6 S) R5 ?7 A
  上面所说是空如来藏,种种俱非的道理,亦即“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世出世故”:世即世间,即是说,所有世间法,称凡法界,和出世法,称圣法界,皆是如来藏。本来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来藏的本体是清净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来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宝珠,体非青黄赤白色,而能随缘现色,随缘应用。这是不空如来藏。上文说空,这里说不空,是什么意思呢?因真空之后,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么都没有,就不是真空。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有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识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风,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包括五阴、六入、十八界,皆即如来藏性。以上是世间法。法无空法,说空也可以,说不空也可以。如金刚经上说:“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学佛法是不可有执著的,一执著就生出法执。有法执就和没有学佛法一样。不知佛法,而有我执;明白佛法,而有法执,这都是不对的。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的过程。如果修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所以修行人,要没有无明,才能了生死。以上所说,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乃至如来果位,完全具足于如来藏性里。世间与出世间诸法,亦皆是如来藏妙明心元。空如来藏叫做本妙,不空如来藏叫做元明。实则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说“心元”。元就是本,这个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宝珠,说它有,则一本清净,纤尘不染;说它空,又是众相分明,遇缘显现。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就是我们本有的妙明真心。譬如琴,琴长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这几种乐器,虽然能奏出美妙音乐,但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和熟稔乐理的琴师,亦不能奏出妙音。乐器自己是不会发出妙音来的。这是譬喻一切众生,虽皆具足如来藏性的妙用,但如无善知识指点,亦不能启发其妙用。为什么尘劳不断?为什么一起念便有妄想?就是因为没有时时刻刻勤修无上菩提道,而贪爱小乘法。得到一点境界,便自己认为满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22: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圆觉经中有经文:“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Q. m, F3 t; D' i) w# e
 & Z8 b+ @# d5 A  Z9 ]% h( a
  入楞伽经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中有经文:8 V" O4 C5 c" w  C7 j
  尔时,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一切法空、不生、无体、不二相,入于诸佛如来所说修多罗中,凡诸法门皆说此义。大慧,一切修多罗,随诸一切众生心故分别显示。大慧,譬如阳焰迷惑禽兽,虚妄执著生于水想,而阳焰中实无有水。大慧,一切修多罗说法亦复如是,为诸凡夫自心分别令得欢喜,非如实圣智在于言说。大慧,汝应随顺于义,莫著所说名字章句。”/ h9 O7 o. g2 e- a6 h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世尊,若尔,外道亦说我:‘有神我,常在不变。’如来亦说:‘如来藏常,乃至不变。’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不依诸缘自然而有,周遍不灭。’若如是者,如来、外道说无差别。”
, f  r# q* ^6 U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我说如来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说如来藏,空、实际、涅槃、不生不灭、无相、无愿等文辞章句,说名如来藏。大慧,如来应正遍知,为诸一切愚痴凡夫,闻说无我生于惊怖,是故我说有如来藏;而如来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说名如来藏。6 @1 i, O; r, |, k
  “大慧,未来、现在诸菩萨等,不应执著有我之相。”$ P' t. K. S* d( U% }

6 C5 B5 j2 Z9 \  入楞伽经卷第八、刹那品第十四中有经文:/ _" [2 j8 ?' o; `- P' T
  “复次,大慧,言善不善法者,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大慧,五识身共意识身,善不善法展转差别相续。体无差别身,随顺生法,生已还灭,不知自心见虚妄境界即灭时,能取境界形相大小胜如之状。大慧,意识共五识身相应生,一念时不住,是故我说彼法念时不住。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  
" U' k+ z) b% \) R! l! U8 P  佛告大慧:“我为曾行菩萨行诸声闻等,依无余涅槃而与授记。大慧,我与声闻授记者,为怯弱众生生勇猛心。大慧,此世界中及余佛国,有诸众生行菩萨行,而复乐于声闻法行,为转彼取大菩提,应化佛为应化声闻授记,非报佛、法身佛而授记莂。% e% t' a% X9 f' d+ }: ?# \8 F
  大慧,声闻、辟支佛涅槃无差别。何以故?断烦恼无差异故,断烦恼障,非断智障。复次,大慧,见法无我,断于智障;见人无我,断烦恼障。大慧,转意识故,断法障业障;以转意阿梨耶识熏习故,究竟清净。大慧,我常依本法体而住更不生法,依本名字章句不觉不思而说诸法。大慧,如来常如意知,常不失念,是故如来无觉无观。诸佛如来离四种地已,远离二种死、二种障、二种业故。
# H5 m' ?- n9 v7 y1 {    大慧,七种识,意、意识、眼、耳、鼻、舌、身,念念不住,因虚妄熏习,离于无漏诸善法故。
; ]8 z% n! o8 B# D  大慧,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复次,大慧,依如来藏故,有世间涅槃苦乐之因;而诸凡夫不觉不知,而堕于空虚妄颠倒。”
9 A: a9 N& R' q6 B9 V0 K- D
1 }$ Y: Q& 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22: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入楞伽经卷第七、佛性品第十一中有经文: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譬如伎儿,出种种伎;众生依于如来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来藏离我、我所,诸外道等不知不觉,是故三界生死因缘不断。大慧,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以诸外道无始世来虚妄执著种种戏论诸熏习故。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7 x( ?9 C- n2 v# ?6 D7 O
  “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七识由彼虚妄因生,不能如实分别诸法,观于高下长短形相故,执著名相故,能令自心见色相故,能得苦乐故,能离解脱因故,因名相生随烦恼贪故,依彼念因诸根灭尽故,不次第生故,余自意分别不生苦乐受故。是故入少想定灭尽定,入三摩跋提四禅、实谛解脱,而修行者生解脱相,以不知转灭虚妄相故。: S. k/ @3 M. H0 }. ?
  “大慧,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何以故?彼七种识依诸境界念观而生。此七识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觉知,不如实知人无我故,以取同相别相法故,以见阴界入法等故。大慧,如来藏如实见五法、体相、法无我故不生,如实知诸地次第展转和合故,余外道不正见不能观察。+ A7 R$ C0 b/ R7 Y! l
  “大慧,菩萨住不动地,尔时得十种三昧门等为上首,得无量无边三昧,依三昧佛住持,观察不可思议诸佛法及自本愿力故,遮护三昧门实际境界,遮已入自内身圣智证法真实境界,不同声闻、辟支佛、外道修行所观境界。尔时过彼十种圣道,入于如来意生身智身,离诸功用三昧心故。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 w4 t/ j9 _9 F7 r8 `; q* D# e
  “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现法乐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1: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楼主,没想到啊,太好了
, T8 K3 |3 @4 u4 I
6 O+ k+ g$ x& I2 P
, b/ d" ?' R% h( x1 O8 s0 ~; q
& s0 ^* i) y- _  R8 k6 Q7 d  C& |: N% W& g& A

  L; h, q6 R" u* G  I3 N0 V/ R0 e0 n6 c7 p2 r

$ z. l5 z/ C! Y1 D, P. m9 Q- g) Q0 j. N, X

+ \1 b6 _* H. p4 c* R5 @5 `
* M$ H# L% k- \  p7 b- \9 K, |! X, w# e8 N+ P# d

0 k* Z! o1 k/ y1 m, ~, t. shttp://www.9999sw.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22: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众生因贪爱与无明受五阴色身! g6 i) x; ^0 ~) l
4 x$ \2 Q  ~# w% S
 我们凡夫不知一切法无自性,性本空寂,生本不可得,因着五欲六尘的相,生贪爱、淫欲,受五阴色身,反复轮回生死当中。佛的许多经典对此有专门的讲解。4 P* Q6 k; ^" |: N* K8 B! R
8 P" H4 A! h' Q9 A2 _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中说:
) u& w; b8 |1 t8 M  S0 } “三处现前得入母胎。彼即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类有情为嬉戏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谓见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竺二韦芦竺二狄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
3 F- ]6 K4 p/ U/ k: r: D% z8 v+ B+ c, i7 b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中佛说:
- \; P4 Q0 G" k2 U “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暗)灭。灯灭、闇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现在阴:指现在的五阴肉身;中阴阴:指肉体灭后,暂时还没有再投胎的五阴身。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是(这)中阴中,有三种食:一者思食。二者触食。三者意食。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父母交会。判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嗔(得男身者;得女身者相反,即与父生爱,与母生嗔)。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后五阴:指投胎后的五阴肉身)。如印印泥。印坏文成。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誑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
: |! T( I& ~5 h8 ]. a  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灭生死故。名为灭度。以是义故。名五阴灭。”
- \% o0 P  _3 l3 r4 b4 z/ L: l8 \' k3 R0 w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经文:“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阴。”
) s. _, g3 g( K& G8 f; o
+ x0 I  L  W: Q6 V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九、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中一梵志问佛:“若人舍身,未得后身。中间寿命,谁为因缘?佛言:梵志。无明与爱而为因缘。是无明、爱二因缘故,寿命得住。”: z# m4 a; O1 d0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22: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五、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第十三中佛说:“如是中阴欲受胎时。先起二种颠倒之心。云何为二。所谓父母和合之时。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嗔。父流胤时谓是己有。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嗔。母流胤时亦谓己有。若不起此嗔爱心者。则不受胎。7 c+ Q, N% u7 P/ ~
  复次阿难。云何得入母胎。所谓父母起爱染心。月期调顺中阴现前。无有如上众多过患。业缘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阴欲入胎时。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无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其无福者觉观心起。所见境界便作是念。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便生恐怖。我今应当入于草室及以叶室。或隐墙根。或入山泽丛林窟穴。复更生于种种诸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大福德者亦生是念。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亦生恐怖。即上高楼。或登大阁。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诸余种种之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佛告阿难。如是中阴初受胎时名歌罗逻。皆依父母不净及过去业而得受身。如是之业及以父母诸缘之中各不自生。和合力故而便受身。譬如以器盛酪及人绳等即便出苏。诸缘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苏乃得生。歌罗逻身亦复如是。因缘力故便得受胎。* x, L$ g& R  _% u/ T0 g6 d" r
  或于先世造诸恶业。于诸资具悭贪吝惜不肯惠施。或复不受父母师长教诲。由是业故而得种种不如意身。若以长大肥白柔软之身为端正者。而便受得短小瘦黑坚鞕之身。若以短小瘦黑坚鞕之身为端正者。而便受得长大肥白柔软之身。若于其身支分之中。高下多少疏密为端正者。而便受得无有高下疏密不具足身。或复受得聋盲喑哑手足挛躄诸根不具。所有音声人不喜闻。其身丑陋犹如饿鬼。以恶业故而受种种不如意身。父母亲属尚不喜见。况复余人。若于前世造十善业。好行惠施。无有悭贪谄诳之心。父母师长所有言教即皆信受。以是因缘若得为人。则不受于如上诸恶业身。而便获得种种殊妙之身。颜容端正诸相具足。所有言音而为众人之所爱乐。是故当知由善业故。便得如是胜妙果报。阿难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胁而坐。两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胁两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内热煎煮。五处系缚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复少食。甘食涩食。干食腻食。辛碱苦醋冷热之食。或复淫欲。急行跳踯久卧久坐。皆受苦恼。是故当知处母胎时。有如是等众苦逼迫。我今略说人中尚尔。何况地狱难可为喻。谁有智者于生死海当乐此身?”8 C0 b- y( ]# Q) A2 d
. \7 E4 e2 b& p, G$ y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四、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二中有经文:“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众生(之)生,本无有生,了达受生不可得故”。
8 M; l& v! H4 Z0 M3 |) Y$ ?, e3 O+ {! w" h2 c
生本不可得,生必有灭,不生才可不灭,所以佛让我们念佛,入无生法忍。) }' ^% t' c5 w

# V2 k2 E$ `5 p%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中有经文:“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A, g! U, s+ U  d3 D3 |, O' J
( b1 [" S. R& p* q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中有经文:“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22: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2).佛菩萨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等因缘世界成就
/ d3 t& m, v2 D2 r3 ^+ x
9 l4 P, f( l% F+ p
# T6 o) ?' D, u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有经文:
" [" o1 b' C1 m" ~7 \3 t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因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所以,我们的念头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本;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 j4 {6 _0 w# n5 `& `/ J
7 ]. k' C! ]* f8 h8 b  q(注: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
1 {9 ^  C, F+ w3 l2 r6 F/ J7 a' s& }& I4 L" b
佛说:富楼那,如汝所说,在如来藏中,本是清净本然,如何忽然而会知出山河大地呢?
, ~3 c# X  d! ^/ r+ i6 b  这段是经中最重要处。佛为显藏性随缘,从真起妄,故先说藏性随染缘而生起山河大地,六凡诸相。令众等能知妄回真,闻迷成悟。
- @% T" Z' y% n5 x/ b  你不是时常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道理吗?性觉真觉,原是一真觉。性觉,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觉,是一真理体。本觉即天然原具,每个人本来就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觉,亦即始觉。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体是不变,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随缘,故叫做照。" e: x" H. O% e% i2 v
  佛举这二语是具历很深的意思。(一)显示无明万法,离此就无所依。因无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觉的觉,而起随缘之用。(二)显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7 `; ~: m9 E8 B9 _4 y, t
富楼那即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但只是闻说,尚未能了解。”. s& Y) s- a2 ?1 o# e
  佛说:“你称觉明时,究竟如何解说?汝以为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还是以为觉本不明,必须加明于觉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觉。”' ^# P( Z' M3 m! L; n0 S. u4 r
  本具灵明为真明真觉,若必须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如问阿难:心在何处?以何为心,皆欲逼出阿难生平所误认的,然后才破之。
& u) D6 ^& N& o0 e4 D  富楼那像阿难一样迷惑,即答道:“若这觉体,不必加明而名为觉,则无所明。”意即必要在觉体加明,才是有明之觉。  O: M& r& I- l+ V
  这答语如阿难一样。上文阿难答:“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草木”。阿难所执是六识妄心,富楼那所执是根本无明。3 R1 s3 o6 G: ?9 U, P8 F
  佛言:“汝说不加明于觉,只可叫觉,要加明于觉,才叫明觉,这是错的。因真觉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于觉。加明于觉,就如体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则时有时无,不能常住。
- }# a$ `! V/ z/ T  A7 d6 B& m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二句是说,一有加,则觉明二义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的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不是明觉了。真觉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宝珠一样,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掣,一开即明。但这明实非真明,而是电气令它明。有开有明,无开就无明,不是常住真明。“无所加明,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掣不开时,就没有明。3 h$ x/ w: K7 z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因加明于觉,则失觉明之义而堕无明。既无真明,就不是真觉之湛然妙明了。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时有时无之妄明也。
) B$ M" s+ ^' t6 t& A8 N  n  自性本来就具明觉,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于觉,才称明觉,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为,不当为而为,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
6 A4 V7 d# l; x. f0 w  真觉不必加明,才叫明觉,因本具妙明,是不落所明的。现在要加明,而立出所觉,则转妙明而成为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了。因加明之妄念,便生出妄相。2 H- ?0 b. h3 ]3 C' [% [9 v/ X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建立所明,就将妙明转为无明。无明是业相,由业相就生出妄能,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生能见之妄见。业相为相分即所见,妄能为见分即能见。6 }2 k2 e; }8 s/ }
  这段文的大意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为何成为众生?众生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处?本来众生与佛是无二无别,由佛性里面化出众生。佛有千百亿万化身,化身是从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觉妙明。本觉是众生天然本具之觉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众生,可略喻照像一样,照像亦能拍出种种相貌。本觉亦如镜,从镜里现出之像,即一念无明,而生众生。觉的本性原是明,现要加明始名觉,则这一念无明便生出种种妄能妄相,起惑造业而不能成佛。
) W9 M. l" J. j7 v" c- K) Y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9 S. R9 T' M/ Z) M  C- T% |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h: o+ N/ S* i2 ~* [" V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O6 _! e0 {  Z! ^1 s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 @0 w( v7 a, J. n4 F7 F% k$ d& o“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2 C$ e1 R5 @: {5 j& X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8 x, V6 `6 g$ n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09: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 W) b0 x( R2 Z! C- h(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7 w6 b- J  \# D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 |: Y( k  S+ }! _, P6 K(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b* Z, ?6 B+ \4 G0 H- L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6 D  o) ?+ D  N.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4 B0 S/ l" e5 V; A  T5 Z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 P* F' d! @, @0 ^+ [, X1 |2 n; C【如是扰乱】:如是是指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 `( v, L% x, M& ?4 h
【相待生劳】:相待即互相对待,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
* T2 B3 m9 K5 X【劳久发尘】: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
# w2 u8 P/ L6 S: m【自相浑浊】: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
5 s2 W& q# d! O【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 v* m2 r' I# _  Q9 S- X  b: i, N
上文已说明五粗相,这段文说第六粗,业系苦相。前四句是答如何忽生山河大地。后二句是答如何忽生诸有为相,即众生业相。
, @# n1 j( @5 u3 E8 U  b【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因性觉妄起无明而生三细,复缘境界而起尘劳烦恼。妄因既成,依正苦果即现,故说起为世界。起即动之意。静极生动,故生起山河大地。寂静无相则为虚空,这即依报世间,亦好器世界。& O6 U1 u+ o( y# F+ X$ `8 ~) X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虚空没有什么,都是一样故曰同。世界有色法相法故曰异,在虚空里,本无所同异,因执有异而生出世界。1 A( {* o) P. `+ B; U  s3 T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那些形貌不相同而体性实无异的众生,业果相续,随于五阴三界中,无法出离,而成第六粗,业系苦相。故于无为法中,便真的变成有为法了。% \* O  l# O9 Q- M7 k
依真觉起无明而成虚妄世界。世界虽由众生业盛,但推究根源,实由无明妄心而起。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现在先讲风怎样生成。4 D7 j4 X; T2 y5 @" k) _
真觉之光明和虚空之晦昧,互相对待,互相倾夺,就是摇动之风相。因不停地动荡,故积而成为风轮,风力极大,有执持的功能,故能执持世界,使能安住。8 X$ j1 G4 ^' A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因空晦觉明,明晦相夺而生摇动之。因坚持妄明,欲明白晦昧的空体,遂结暗为色,而成地大坚碍之相。
& v4 p& u2 p: {9 M$ y) ?此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F9 Z1 S5 B6 C8 [3 S& R) e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一切金银宝矿都是地大这精。而地性坚硬,莫过于金。依无明妄觉,而立坚硬之相,如世上有痴情化石之类。/ u! ?& T) Y9 g- @. p- O1 a* }
【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心坚执而成坚相,再坚执不休,就积成金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而世上一切国土,皆依金轮而得安住。
4 o* o) F+ Z  y+ D8 Z【坚觉宝成,摇明风出】:因坚执妄觉而成金宝,摇动妄明而生风力,而金和风是生火之因。& b8 i" O& m( ]% ~9 X5 k' r
【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风性属动,金性属坚,一动一坚,互相摩擦而生起火光。火有变化的功能,能变起世间一切万有。故知世间诸火,亦不离妄心,摩荡所成。8 J& B9 Y8 g) H( F1 e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金宝之体是明净的,明就能生润,即湿气。如五金之属,过热气而化水,火大之光则常上升而蒸发金轮。9 ]% C' c, E0 @" B) r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蒸润成水,故世间诸水,都是蒸气所成,蒸润不息,积久而成水轮。故有水轮,含遍十方一切国土。
' n4 O$ T4 J# B9 j' `  按本经说:世界地大依水轮,水轮依金轮,金轮下有火轮,火轮下有风轮,风轮下有空轮。空轮依无明妄心,晦昧所成。无明依本觉,无明是本觉之相,究竟不离本觉之性,足见世界是起于真妄和合之心,而识藏亦不离如来藏。若离如来藏就无自体,这证明上文所说:一一无非如来藏性,此四大即为能成世界万法之本,无明就是能成四大之本。故推本溯源,一切万法都从本觉真心所生。除心之外,一切皆是虚幻相,所以说万法唯心造。
1 E6 B: Q& a8 @) t3 x  上文依无明而成四大,这里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虽然各有相违,实则相济,这是相成相反的道理。如火性本属上腾上升,水性本属下降,一升一降,交互发生,就造成种种坚硬之物体,而成器世界。卑湿之地方,积水而成大海。干燥之地方,环水而成洲渚,即陆地如四大部洲等。, X+ V3 z. S2 T" V4 R7 t
照水火交互发生之道理,故在大海中,本来是深水之处,不应有火。因不忘火之气份,所以常有火光发起。而陆地处,本来是坚硬之地,不应有水,亦因不忘水之气份,故满河常有流水。这是水陆两居处。# R5 b$ K. @  `0 P0 d; ^- f
这是山居处。山亦是水火交发之坚相,水势如劣即不及火势,则水随火之力而结为高山。如熬水成盐,证明水亦可以结成固体,因此高山亦是水火所积成。所以山石击之则有火焰,不忘火的气份;融之则成为水,不忘水的气份。又好像火山爆发,亦有岩浆流出。6 ?( y& f' r4 c4 M8 ]$ X2 [7 i
  这是林木居处。林薮(草多叫薮)亦是水土交发所成。土势劣于水,土随水而成润,有滋润就能生出草木。所以林薮遇烧时,便成灰土。遇绞时便有水汁,这就是不忘水土气份的明证。$ z+ \4 L; S, Y  t1 Y( Y; t
【交妄发生】: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最初是因妄明而成空晦,明晦,相夺摇动而生风大,坚执妄明而生地大,风金相摩而生火大。金火相蒸而生水大。四大都是交妄发生所成的。" U# ^6 d/ c. O* M) K
【递相为种】:这里指四居。因水火既满,就成为洲海之种。降水势以从火就结成高山,水火就成山石之种,降土势以从水而滋润草木,水土就成草木之种。这即是递相为种的过程。
; `& U* @1 ^9 _* o' p  J2 p' W【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四大交互发生,递相为种这因缘,使得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09: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世界成就品第四中有经文:: i3 A6 ?. o$ S1 R5 F  q* {
 “诸佛子!略说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现成、当成。何者为十?所谓:如来神力故,法应如是故,一切众生行业故,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萨严净国土愿力故,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故,一切菩萨清净胜解自在故,一切如来善根所流及一切诸佛成道时自在势力故,普贤菩萨自在愿力故。诸佛子!是为略说十种因缘;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
# ]$ r/ S( h1 E& ?" G3 r" W% T
. X# \5 J' O6 V$ P) n  也就是说,是由佛菩萨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等因缘世界成就。  N& E+ a( y1 @7 Y5 Z4 [1 F

( b! u9 E; D+ q7 ]6 H) f2 e. i% w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一、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有经文:“云何为菩萨未来施?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于相,不别乐往生诸佛国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厌;不以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废舍;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  " d- ]( `' h7 M, _

: `" a1 M/ T. H* l% U2 C9 D  众生是因为贪爱、无明受五阴色身;众生的业力和佛菩萨为了方便接引众生出离生死轮回的愿力等因缘世界成就,因此说:一切法唯心所现。/ R; f/ a/ S) c3 s! E9 |( |
! W$ l' V  q/ M# a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中有经文:
( x: N5 E. |) d5 C! o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 z" K6 k& j9 U- i7 Q4 A, S; l' _3 `" ]  Z
3.唯有一真法界
% d$ R+ g. h8 F7 ^* s! z# N, C$ I- M& _
楞严经第二卷中有经文:“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6 ?/ U6 K% L& X. _# V/ U4 J
, N; n% d, [1 }9 x& q1 ]
(注:摘自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和大会诸大众:“十方如来及诸大菩萨,常住在自性寂静,楞严大定中。对于这个能见的自性,和见性所缘的各种现象,以及心理思想所发生的色相,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有如虚空中的花,都是虚幻不实的。现在要找见是物,见非物,这都是向外驰求,根本找不到的。”
2 d( I  n+ |/ |  这个能见的自性,和所缘即所见的物象,原本都是菩提妙净明体。既是一体,便没有是和非,怎可以在这里来找是见和非是见呢?根本是一真,根本是绝对,没有对立,既然是一真,是绝对,就没有是,没有非啊!
( u% J5 _" K5 G' u5 Y8 u  我再问你,就像你这个文殊,还有另外一个文殊吗?有一个是文殊,还是没有文殊?
5 I9 ~7 a+ D' G& I+ k  文殊具足大智慧,一问即悟,就答:“是的,就如世尊所说一样,我就是一个真文殊。于我真文殊外,并无是文殊和非文殊。什么缘故呢?若有一个是,便有一个不是,那么就成二个文殊了。可是我今日,并不是无文殊,而是无是文殊和非文殊,所以在我文殊体中,实在是无是和非二个相的。”
+ T" @$ s' L( ^9 R- [% U5 Q! o4 `/ B8 D  S, k2 n  a
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见性亦一样,没有是见和非见的。见性只是无上觉道这一真心,是没有是和非可以建立的。
; |2 M+ x8 ?# L0 A, _8 U/ p! p+ C' h9 k3 t8 E7 T8 `3 H
佛说:这灵妙光明之见精,和一切窃尘,亦都是这样的。/ I  r) F2 [. ?2 G8 R' y
  楞严经愈说愈广,其中道理真是奥妙无穷,不但见性是妙明真心,就是空尘,亦都是如来藏里的妙真如性。
; A6 `- Z$ y. X7 r
5 p' p; l. N# c1 l  w空尘:即指物象,物象虽多,空尘二个字是足以包括物象的。/ F5 ^  O: O7 T3 k, B
  Z3 }* {' n4 m, I. Y' d8 Y5 B
究竟见精和物象,本来是什么东西呢?既然无是,又无非,那当然是一个既微妙又光明,无可再上的菩提觉道,又清净、又圆满的本源真心。这个真心,是人人本具之“一真心体”,但因一念无明,便从真起妄,转妙明为无明,转真觉而成不觉。因不觉便起妄念,就被色空诸物象所转,就连闻性和见性都不明白了。8 @" Y& Q9 r8 X, O, a9 K  P
9 `) w( g9 S5 ]+ l! q+ |
这是一念错,便念念皆错,认真为妄,生出种种分别计执。中国古语说:“只因一著错,输了满盘棋”。因走错了一步棋,便输了满盘棋。
* z4 ?) Z6 e4 x, V
4 n: c5 Q) L- O2 U" t本来是一个月,但因眼有病、捏目,便看见有二个月,遂生出分别心,分别谁是真月,谁是假月。文殊,你应当知道,但只有一月真,中间是没有是月和非月的。
$ a; n9 x& N$ V% E+ _9 a6 ]: b/ C3 I
2 V4 D% N) F  B% \  h若有是非,便有对待。但菩提觉道,一体真心,是没有对待的。是绝诸对待的。+ X* Z, Z7 U$ T6 X# @7 @; ~

* s$ S% a2 V# V# q是故你们今日,对于见精和空尘诸物象,虽经过种种发明,思忖研究,说是道非,都是妄想所现,纵然经过历劫寻求,亦不能于其中间,找出是和非啊!
- W# s$ L$ `2 j" L6 e! p3 _! T! V( N' v" |4 H5 V
这个真正见精,妙不可思议光明觉性,不明白时是可以使你有所指示,但又不能成立所指的道理。好像你先说见是物,后来又说见不是物,究竟是物不是物,根本是没有是和不是的,所以你所指出来的,完全是错误,根本是不可以指的。& Y$ P! z  I5 m8 ^$ N+ s0 E

. Y/ U. s2 @2 S+ Z* w, J# w若能明白,见精和空尘诸物象,本来是一体——一真法界,便无自他的分别,哪有是和非可指呢?' _% K/ G/ g5 p% \" p( `
; q' f! u' G$ r8 O* b
所以大家都应该知道,迷、悟、真、妄,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则妄计心生,是非蜂起;一念悟,则妙觉湛然,是非全清。)
4 h3 c* f0 e  Z* f5 a6 w8 `; a6 ~& n1 k* u
此卷中还有经文:“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09: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 C9 \$ u0 S9 S
5 Y1 Z% Y0 G' `7 y; z3 F* h7 `; z3 h$ E
阿难!你还未明白所有一切外边浮尘境界,一切幻化相。幻是不实在,化是变化,忽有忽无。看上去如实有,其实都是虚幻的名相。当处出生,依幻而生,也随处灭尽——亦依幻而灭尽,没有实体可得。然而其性则真,都是从常住真心,妙觉明体所生。但由真起妄,由妄就生出见分和相分。像这样的道理,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8 X% ?5 b' `' H; f% F( S$ c, e( F
五阴: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蕴。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根。十二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再加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根尘相对便生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3 p9 r2 |4 s* {: U3 V" x
# }* U8 v# N( l7 C1 `/ H& t这种种色法心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虚妄而生;因缘不和合,就虚妄而消灭。
' A# T  U% k! ^7 o: D4 D' ]9 _9 m% v: @6 n
心色诸法,唯心所现,所以佛告阿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又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俱属依他起性,依他似有,观相实妄,于本无生灭中,妄见生灭。如果执实有,则成遍计所执性。如果能了知依他起性是虚幻的,遍计所执性亦是本来虚妄的,那么当下即是圆成实性了。
0 `9 D- ?% u2 \; Y
, j0 k2 I8 w" o& O# a7 Q因迷惑的缘故,所以完全不能知道身心世界,如生灭去来之相,本来都是如来藏性,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 N1 M* c4 v. E9 ]/ X# T
* r0 c+ E0 l/ }" Z) i7 L如来藏:即众生同具本觉之性体。此性隐没而不显现,只是含藏在众生心中,所以称作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即藏性之德相。本无去来,叫作常住。不属迷悟,叫作妙明。本无生灭,叫作不动。无处不遍,叫作周圆。含这四种德相,就称为妙真如性。# ^. T' k) [# k. A. m3 ^4 U
& E  w- Y- w  L5 a
在常住真心,妙明性体,即在如来藏性,真如性里面,求去和来、生和死,那是不可得的。迷时便有去、来、生、死。觉悟了,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常住真心妙明性体,就能了生脱死,哪还有什么去来生死可找呢?)
$ L+ r" R6 _% M4 V* O* w) v
$ a0 p% A* y2 X9 K0 X圆觉经中有经文:“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华”同“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9 Y$ w9 [8 T2 X/ o& o; o* S! f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a  G% Q  G6 f7 b7 m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 j+ `: s& B* Z& k( o: v, ~4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4-11-17 04:12 , Processed in 0.083098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