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世界成就品第四中有经文:: d7 M; c0 Q+ K. E8 q6 E* t. Z
“诸佛子!略说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现成、当成。何者为十?所谓:如来神力故,法应如是故,一切众生行业故,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萨严净国土愿力故,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故,一切菩萨清净胜解自在故,一切如来善根所流及一切诸佛成道时自在势力故,普贤菩萨自在愿力故。诸佛子!是为略说十种因缘;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 Y: j1 p J _2 K
8 a7 c% S5 ~# Y3 @& y
也就是说,是由佛菩萨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等因缘世界成就。) i6 ^$ |: K2 w' [' {
6 V$ Z- B" x, l- V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一、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有经文:“云何为菩萨未来施?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于相,不别乐往生诸佛国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厌;不以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废舍;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
6 \, }% s; q, s# @8 t+ @8 K8 ?7 b% @$ z s- l! n
众生是因为贪爱、无明受五阴色身;众生的业力和佛菩萨为了方便接引众生出离生死轮回的愿力等因缘世界成就,因此说:一切法唯心所现。
1 q, L ]4 y8 ?( n
0 H- z2 g- n/ G3 g r8 A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中有经文:+ T! ` w& c/ }7 \) X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 s; p* ?% M0 A! b# T
6 @ X- Y5 c7 j1 y S3.唯有一真法界& X3 ?' H2 K/ U- I
* {) @* W4 |2 Q- v楞严经第二卷中有经文:“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U( b7 ` q/ W. l% ?4 Y5 V
( a# ?* ?- k, {9 R& D7 Z
(注:摘自宣化上人《楞严经浅释》:佛告文殊师利菩萨,和大会诸大众:“十方如来及诸大菩萨,常住在自性寂静,楞严大定中。对于这个能见的自性,和见性所缘的各种现象,以及心理思想所发生的色相,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有如虚空中的花,都是虚幻不实的。现在要找见是物,见非物,这都是向外驰求,根本找不到的。”
# o. v x) E9 ]/ M3 } 这个能见的自性,和所缘即所见的物象,原本都是菩提妙净明体。既是一体,便没有是和非,怎可以在这里来找是见和非是见呢?根本是一真,根本是绝对,没有对立,既然是一真,是绝对,就没有是,没有非啊!
( M0 v+ h! @: k4 y8 N 我再问你,就像你这个文殊,还有另外一个文殊吗?有一个是文殊,还是没有文殊?* k: H5 n/ l q/ n! Q; A; p( n
文殊具足大智慧,一问即悟,就答:“是的,就如世尊所说一样,我就是一个真文殊。于我真文殊外,并无是文殊和非文殊。什么缘故呢?若有一个是,便有一个不是,那么就成二个文殊了。可是我今日,并不是无文殊,而是无是文殊和非文殊,所以在我文殊体中,实在是无是和非二个相的。”
3 C( M& x3 u9 x8 D5 f% ^# `+ n
* B7 B, e6 a6 _2 H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见性亦一样,没有是见和非见的。见性只是无上觉道这一真心,是没有是和非可以建立的。
) }: R3 S& ]& G; J6 W& h
" {+ |) |! M$ Q+ D佛说:这灵妙光明之见精,和一切窃尘,亦都是这样的。2 }3 O3 F1 z6 d* J Q
楞严经愈说愈广,其中道理真是奥妙无穷,不但见性是妙明真心,就是空尘,亦都是如来藏里的妙真如性。
( @7 l7 q6 X4 h6 I% i. L2 [( c5 y( P! _
空尘:即指物象,物象虽多,空尘二个字是足以包括物象的。* h- d: g& Q, Y) g1 Z& u
9 ?! C) C$ o- v, m/ X- r
究竟见精和物象,本来是什么东西呢?既然无是,又无非,那当然是一个既微妙又光明,无可再上的菩提觉道,又清净、又圆满的本源真心。这个真心,是人人本具之“一真心体”,但因一念无明,便从真起妄,转妙明为无明,转真觉而成不觉。因不觉便起妄念,就被色空诸物象所转,就连闻性和见性都不明白了。
9 }4 S& T; G9 N, |" J2 \1 F$ z7 v6 U* l( ?
这是一念错,便念念皆错,认真为妄,生出种种分别计执。中国古语说:“只因一著错,输了满盘棋”。因走错了一步棋,便输了满盘棋。
3 N0 f* F/ K5 Q# @' ~
$ Y) n% E: [% I) t本来是一个月,但因眼有病、捏目,便看见有二个月,遂生出分别心,分别谁是真月,谁是假月。文殊,你应当知道,但只有一月真,中间是没有是月和非月的。) Z u; J; u: _8 {, f( Z6 K# ^
0 I; C( }& e: m/ P, ?6 {+ G* D9 \
若有是非,便有对待。但菩提觉道,一体真心,是没有对待的。是绝诸对待的。$ R0 z5 J* z- H' q( F
, c- F5 J7 X* V" z5 K4 \
是故你们今日,对于见精和空尘诸物象,虽经过种种发明,思忖研究,说是道非,都是妄想所现,纵然经过历劫寻求,亦不能于其中间,找出是和非啊!
" C3 B5 E* Y$ r) W7 H; k7 A% ~% \7 [2 E; ~, f1 C0 Y
这个真正见精,妙不可思议光明觉性,不明白时是可以使你有所指示,但又不能成立所指的道理。好像你先说见是物,后来又说见不是物,究竟是物不是物,根本是没有是和不是的,所以你所指出来的,完全是错误,根本是不可以指的。
( R( R& K6 o g) T% b( L8 v7 _5 x8 `5 V C
若能明白,见精和空尘诸物象,本来是一体——一真法界,便无自他的分别,哪有是和非可指呢?
/ |& b$ o' l0 k+ O
5 b% S$ [( @/ y- p2 s3 w3 \3 h所以大家都应该知道,迷、悟、真、妄,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则妄计心生,是非蜂起;一念悟,则妙觉湛然,是非全清。)
6 N0 U. Y- k0 x$ D7 `4 `
* e: W, i4 y, v, o0 ^% Q2 {7 X此卷中还有经文:“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