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华同
搜索
黄金广告位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黄金广告[email protected]
楼主: 小闹钟

根本修持心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22: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若有人持用布施。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比喻所不能及。】
: i3 g9 e5 V- f$ l5 o佛告:“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将所有须弥山王所藏的金银财宝布施于人,不如能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四句偈大乘的修行人的功德。其功德才是无量无边的。若为他人说,钱财布施功德于法施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比喻所不能及。”7 Z4 e5 b$ `! Z" p/ R1 W1 H5 q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h& R8 d  a, u( W: B2 C) w" f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 I0 N' [1 S% ?% y佛告:“须菩提,你明白吗?你等勿要认为如来有这样想法,佛能灭度无 量无边众生。为什么?大乘入最上乘如来禅时,已将佛法舍于众生,若不舍佛法修行人则有贪嗔痴,若不舍贪嗔痴修行人如何能成佛?此时已后继有人的修行人,假使继续降妖除魔便是犯戒,如来若不舍则还有贪嗔、痴爱,如来也是犯戒。佛于众生都是同是一体,皆是菩提相。”《大涅槃经》佛言:“魔所说者二谛(声闻缘觉),所摄,谓苦、集。凡是一切非法非律,不能令人而得利益,终日宣说亦无有人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名虚妄。如是虚妄,名为魔说。”所以,凡夫之人整天念佛求佛,最终不见佛。反之,若懂得修出世法和世间上上法者。即能见到佛。”
# n' v. P, l* g8 _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9 e, P- V* f- S/ t8 q1 N% B【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e1 t: O" O* Q  G2 K: Q2 x
“须菩提!你懂得如来之隐复之说吗?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具足三十二相岂不是变成如来?”须菩提对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议,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时世尊说四句偈:若以色见我,色指开悟后的虚妄相,肉眼见和凡夫神通的邪眼。用音声求佛,在禅定上破坏身,口,意三净,产生语言妄想,文字妄想。指未开悟的修行人以文字上理解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佛法,自认为已宗通可以为人说通。古往今来使佛法节节走下坡,佛法渐渐衰退。你们行的是邪道,怎能见如来。犹其是现在许多修行人天天念佛诵经礼忏,认为这是修净土法门。悉不知净土是开悟后修寂灭观(奢摩他观),离开虚妄相得心净佛土净,入第八地不动地才是净土。《大涅槃经》说:“修得一子地(佛子地)者才是佛净土。”
0 o+ \/ ~, l/ F" x7 M% ?3 o;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6 H2 v7 q6 H# F* ?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5 E7 y! {8 D0 I# S: d: ?7 P% D0 G佛告:“须菩提!你若作这样的想法,如来不以具足相的原故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修菩提法者关键在慧根而不在相。《大涅槃经》云:‘有一次,佛陀在说法时,有二千多名僧人离席。目犍连问道:‘世尊说无量妙法,他们何故离席?’佛陀说:在过去世他们都是鱼虾类,在偶然机会中我把他们放生了。所以他们今生没有慧根,听不懂第一议法。’须菩提,你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大涅槃经》又云:见境界空(开悟后又断见了),不见不空(未悟者),不名中道。”中道才是佛性。在离有无的境界上定要一闪而失的相现或亮光,说明不是断见的空。而外道却在有无的境界上作龟毛兔角左边不同右边想。外道人不知如来的不生不灭之法。喜在虚妄相上斤斤计较。《大涅槃经》又云:“若天魔梵,为欲破坏,变为佛形,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面部圆满犹月盛明,眉间毫相白踰珂雪。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检校,定其虚实,既觉知已,应当降伏。世尊,魔等尚能变作佛形,况不能变作罗汉等四种之身。”有的人跑到普陀山礼拜观世音菩萨。说这样诚心诚意能见到观世音菩萨,所谓心诚则灵。他们哪里知道肉眼见本是邪眼,虚多实少,凡人岂能见到真境实相的如来,简直荒唐之极。1 C: j% T1 e6 z& z/ A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d  J# l6 W' o$ }9 D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l& g* z3 `& W2 k2 K
佛告:“须菩提!以后众生用满恒河沙等世界持用七宝布施一般菩萨(声闻最高果位是罗汉,缘觉最高果位是辟支佛),不如供养修大乘菩萨。前者贪受福报之德。后者能以无我无贪,以法布施不受福德,得无生法忍,得自觉圣智神通和佛法。是如来种性,超过一般菩萨。”《大涅槃经》云:“用满恒河沙等世界持用七宝供养修大乘人还远远不够,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大乘人若往僧所或舍宅,闻法人必须礼拜不得怠慢。说法者须细心讲解,不得轻视,否则便是犯戒。大乘人若说小乘法也是犯戒。”! Q, ^* W7 o, M
威议寂静分第二十九.
6 L4 a' P  W1 ?8 y【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议,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5 Z3 G1 R3 E2 E: x$ g1 S
佛告:“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议,如来乃菩提相,无所来无所去,凡夫众生在禅坐时总希望见到佛,而因贪心招来邪魔,或招来反复无常现而不休的虚妄相。修行人看个不停以至走火入魔。如来者不入境界中,不从境界出,也不坐道场中。《楞伽经》说:‘人相续,阴缘及微尘胜作,这是不正确的神通自在作,和阴魔的胜作。’修行人因缘起自性产生妄想自性修成外道。大乘人在清净境界上作意生身法,这意生身是如来名号。外道人因不离妄想产生的虚妄相与佛法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所以,他们也讲修心行善却永远成不了佛。”
$ `+ q' R* j1 K/ a  K6 K+ L: N一合相分第三十5 n  b+ }; R+ s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4 @. \# x. U/ u/ q% s) \' M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为何这么说呢?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为什么?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这句话佛将世界与众生对比(这句与非所说分第二十一:“彼非众生非不众生”道理一样)。众生与世界一样并非完好无缺,有的众生能超凡入圣,有的众生甘堕五狱。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不可说。佛与众生同是一相,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文殊般若波罗蜜经》说:“众生量同与佛量,佛与众生同是一体皆是菩提相。菩提相就是佛性,都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但一些凡夫总是计较我能成佛吗?或者说今生没指望了,希望来生再来修吧!可是你哪里知道这句话前世就已经说过。所以凡夫俗子莫要执著。莫要灰心和气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02: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闹钟 发表于 2012-1-11 22:28
' o/ [$ M, @; H) p* w8 k! N. A- U0 T5 L有什么不懂得,咱俩可以互相研究研究。
( U6 t, s7 ^# Z; w8 |
有点长……就是这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2: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y9 q/ E- }( H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议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议,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5 m8 r) m3 B7 _: }
佛告:“须菩提,离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人理解我所说议了吗?须菩提告佛言:‘不是啊!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之议,为什么?便离开了虚妄相,离开了生死法。”佛告:‘须菩提,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修行人,在一切法相、应该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种种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楞伽经》云:“烦恼不除为分断死,贪看虚妄相者为便易死。”这二者来生都要来轮回。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凡夫所见的是因虚妄相而引起的缘起自性产生妄想自性。大乘人也有妄想,而在无所有清净的境界上作意生身法。关键能分别开来。. F& b+ g0 \# x. m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5 j0 V# R: [8 i【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8 K" ]; O8 y9 |5 ^. Y前面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已说过:“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这是世间法布施。不如能解四句偈的大乘人。《四十二章经》言道:“十个恶人不如一个善人。一百个善人不如一个僧人。一千个僧人不如一个开悟人。一万个辟支佛不如一个大乘人。”大乘人为众生说法时要远离说法心和远离我所与能作所作的憎慢心。《圓觉经》云:“有为之法,其性无常,生已不住,寂灭为乐。”《大涅槃经》也曾提到:“有为之法,生亦是常,以住无常,生亦无常;住亦是常,以生生故,住亦无常;异亦是常,以法无常,异亦无常;坏亦是常,以本无今有故,坏亦无常。”有为之法是有漏,无为是无漏,我们是从有为修到无为,无为是如来法身。《大涅槃经》曾云:“无我者名生死(未开悟者或开悟后已断见),我者名如来(开悟后得实相者),无常是声闻缘觉,常是如来法身。” 无得无说第七分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开悟之后所现的各种虚妄相和境界如泡影子一样一闪而过,不能迷念在境界上。修行人要以目观鼻才能远离虚妄相,只有这样才能避开走火入魔。应作如是观是指当虚妄相少时改修无念正受的三昧法。但是,这是小乘法。一相无相分第九云:“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罗汉。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这二者都是贪乐小乘,只求自利而不求利一切养众生。”《大涅槃经》又道:‘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萨当知,信者是善,其不信者不名为善。复次,信有二种:一者、常往僧坊,二者、不往。菩萨当知。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为善。往僧坊者复有二种:一者、礼拜,二、不礼拜。菩萨当知,礼拜者善,不礼拜者不名为善。其礼拜者复有二种:一者、听法,二者、不听。菩萨当知,听法者善,不听法者不名为善。其听法者复有二种:一、至心听,二、不至心。菩萨当知,至心听者是则名善,不至心者不名为善。至心听法复有二种:一者、思议,二、不思议。菩萨当知,思议者善,不思议者不名为善。其思议者复有二种:一、如说行,二、不如说行。如说行者是则为善,不如说行不名为善。如说行者复有二种:一、求声闻,不能利安饶益一切苦恼众生;二者、回向无上大乘,利益多人令得安乐。’佛说此经后,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U" n! _/ U( p: i" H% d修行人的宗旨都希望早日开悟,得到(三昧门乐正受意生身神通)、开觉(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神通)、成佛(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神通)、今将《楞伽经》来供养师兄们,希望对某些要求开悟,修神通的修行人有所起迪,希望我们共同进步!早证佛果! 0 I2 ^3 x! h9 {' F# ^
如来神通有三种:
" |5 L* G4 v. h) {6 ]% B  j! a! a8 `) g' ^* Y: d" U+ S9 T: F, P9 g  v
“三昧门乐正受意生身”是修行人以修戒定慧、开悟后修的三昧门乐正受意生身神通。
" U, i# I% Q! z3 h; _
! [; T4 F7 A& G“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开觉后修行人修得,能现无量妙相。  ~/ ]3 K7 B2 f& A

0 W" T3 g% s4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是十地修行人专有的神通。
" ?2 S, B( s: [& a+ l
6 k9 V0 q: `1 C1 H什么是开悟?
) C9 X/ M* N4 d
* a* X5 E! {) C# J《楞伽经》说:“比如明镜,顿见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也复如是。顿见无相清净境界。”(这是一经开悟便入开觉,得无虚妄相的清净境界)3 l4 e( U8 z  l* i& X1 _( w5 Y
1 j: r! W- L3 Y

' Q' j2 l( C# s8 F; U
$ I0 N' d* o( s, E7 L7 w* x' v“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也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 ^9 v& b7 R- }# l# Q

+ s5 I( [7 T9 C3 L) I$ J神通是如何修来的?4 m. \2 z/ W9 c( _$ Z3 q3 R" y  M! [

( H& c8 x/ L8 \1 R: h( j2 H&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比如意去,迅速无碍,故名意生。比如意去石壁无碍,故名意生。比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意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间生无有障碍。随所意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X4 {" M  g' l' {) Y: r

9 f7 t8 |- V. K什么是凡夫神通?不修戒定慧,如民间的邪神附体,肉眼见者,神马、巫婆、跳大绳、占挂等等。
* K  [& J- {; g% f, k' N/ I
, s: k' o; w0 C" D5 h& B& s“比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彼诸依佛也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
0 C) Y8 c# R3 h
" t) [% K! l: w8 n望广大的修行人以此为鉴,是正是邪不难分辩?
# i; m" H7 ]3 G# l- Q+ H/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2: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宝”的内容是什么?佛、法、僧为三宝。1、佛陀是佛宝。佛不是神,它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称他为释迦摩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佛字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教给它加了三种含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以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界)。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 P1 m9 T) [$ z5 T6 B" y8 S# N
2、佛所说的法是法宝。“法”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也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的规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比如水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规则,使人一见便生起对水的了解;相反的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对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作“法”。常言道“佛法不离世间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按照佛教的解释,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叫作法宝。《金刚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異语者。”也就说佛是说实话的人、做实事的人。, W9 h+ ]9 B5 _* M- |. Y2 X5 ?0 ^$ \4 O
3、佛的出家弟子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法的脉络完全依赖于僧团的传承。' |( }2 H3 Y$ e: ?# m
什么叫做归依?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归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归依”也可以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所以说皈依佛不堕地狱道,皈依法不堕恶鬼道,皈依僧不堕畜牲道。因为世尊慈悲大雄大力,不但要度地球所有众生,而且也恩及宇宙各空间所有形形色色的众生,这就是佛心佛意。
) U1 e6 @' z7 P+ Z3 R  a修佛的基本条件,首先要做到菩萨行。什么叫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救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积极参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入世。出污泥而不染,入相不住相——这种人便叫做菩萨。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问。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3、医方明,即医学;4、因明,即逻辑学; 5、内明,即佛学。五明是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n2 D- }9 m1 Z  j
二、何为“五戒”
& N  \5 }* p9 K1 l) ?4 E, r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佛教有佛制及戒律。就修真而言,五戒者,则乃是修佛做佛之根本。修佛就是要做佛的事情,坚持五戒就能达到戒、定、慧! 不守五戒何谈修行?何谈禅定?五戒指的是清凉,戒能生善断恶,超凡入圣之捷径。能破诸无明烦恼,得证无上涅槃之道。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德,有在家,有出家都以戒为师,得入涅槃,为世人尊崇。如六祖慧能、虚云老和尚、弘一法师等。香河肉身周凤臣老人、纯印老人等比比皆是,都以自戒、自律由起点到终点得以成就。佛慈悲开方便法门,戒分多品,有在家五戒,出家十戒,具足大戒。今天我们所解要的是在家五戒。所言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6 b3 F4 t1 c2 o# @5 q- X 第一戒不杀生。什么叫生?就是有血、有生命灵知的生命者,不得故意杀害。哪些是杀业之罪?一是自杀:就是自己动手杀害自己。如自焚、上吊、跳河、跳楼等。二是教他杀:如伤害他命,教他人杀其众生,为自己煮食享用。三是方便杀:路遇相逢,百日虫类及其它动物个体种类,随便所杀等。四是咒杀:画符驱鬼,邪咒杀生,邪魔外道之咒杀害宇宙各度空间之众生等。五是与他人投毒药等杀。六是流产堕胎。(堕胎女子多数患心脏病疾,查无病因),请妙参“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就会明了。七是破卵,如蛇蛋、鸟蛋等被任意摔砸煮食。凡是令命断者都是杀罪。如果若见杀生随喜者,亦得杀罪。比如遇见杀生者,不但不去制止,反而围观好奇,这类形态之人叫”见作随喜。若杀生身父母,罗汉圣人,乃至修行者,即犯逆罪。如不晓得忏悔,必堕阿鼻地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若杀人者是重罪,不知忏悔必堕大地狱。若杀天龙鬼神(指的是符咒杀者),犯中罪。如不忏悔,终须偿报。龙虽然是畜生道,而能变化,具有功力,能守护国土,护诸正法,其功力与诸天相同,故所有杀龙者犯中罪。若杀畜生,鹃飞蠕动,是犯轻罪。如果遇见他人杀生者,应以财物赎其生命,也可以为杀生者方便说法劝告,令生欢喜而释放之,杀生者不信该怎麽办?应起慈动念,愍彼行杀者。因为被杀者,痛苦无地。应持颂南无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解怨结真言,这样永断恶缘,这就是菩萨行,在做佛的事。杀生会给我们带来十种罪: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者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者常怀恶念,思维恶事。四者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一般。五者睡时心中恐怖。六者常有噩梦。七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者种短命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堕入地狱。十者若投胎为人,多数短命。受戒弟子参阅《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文殊菩萨问佛,一切罪业,何业最重?佛言:一切罪中,杀生食肉其业罪重。何以故?一刀还一刀,一命偿一命,千万生中,相噉无休。是故菩萨欲出轮回,先学慈悲,不食不杀。”世人多病患,不知忏悔,不信因果,不闻佛法,又怎能忆俗世业障呢?长个瘤子,割了长,长了割,是不是一刀还一刀?
6 @# I; i; {6 [* x; G1 [    如狮子、大象、龙三种是天人的牲畜,如果杀了它们就会冒犯天人,于是天神会损害人的气息,使人健忘,器官衰退。
8 Y9 m7 D: v" C* q9 K: d/ W 马熊、狼、豺三种是魔的牲畜,猎杀他们必将激怒恶魔。魔会损害人的心脏,杀生者的子孙七代都上了魔的黑名单,会患不可救药的疯病而死。有些因脑溢血而亡;有些因心情悲伤而自尽;有些则是骨肉相残,血腥屠杀而毙命。
, x* a' V2 Z! u2 E8 G    雪鹿、猞猁、岩羊三者是妖精的牲畜,捕杀它们的人就必被妖精盯上。妖类集中精力危害孕妇与孩子的生命。妇女不生育后代;有些被夺去胎儿的性命;有些虽然降生下来,却也是无法医治的聋哑残疾人。: u7 |$ N* d6 m- b( F2 w
鱼、毒蛇、蟒三者是龙的牲畜,杀害它们的人就成了恶魔龙擒拿的对象。龙类损害他们的皮肤与血液,被病苦长期折磨。
* ]- a1 r9 y4 s5 r& F 马、牛、羊三种动物是人类的牲畜。因为人与天人恪守同一誓言,杀了它们必将激怒天神护法,他们派遣鬼神来损害人的脏腹器官,使人的身体四大不调。: _- @+ }8 n+ m( o
所有动物都是自己的父母子孙后代的转世,因此宰杀它们才会有如此严重的过患。父母因留恋故土而投生为野兽;贪恋自家而转生为家畜;若是有心者,理应悲悯它们,由于贪恋自己故地投生到那里,心想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后代子孙亲朋好友,结果他们的后代竟然成为猎人残杀自己而食肉,这种现象不可胜数……。佛在经中亲口说过:“杀一众生于需地狱受煮一中劫。相当于人间数多亿年的一中劫间,不能解脱。”所以,戒杀、放生在世间中是稀奇罕见之大广法事……。
" e+ ], h% u, ^1 K6 o- `! ] 第二戒不偷盗。凡是有主之物,上至一切金银财物,下至一针一草,不得生盗心故取。哪些是盗取之罪呢?一是若自取。二是教他取。三是咒取。四是因受寄取。五是诈取。六是方便取。七是抵债不还。八是偷渡关税。凡令他人失物者,皆为偷盗。佛经所说:“偷盗之罪,死堕畜生道,以身血力,偿他宿债。如果投胎为人,得两种果报:一者为奴婢,食不充口,贫穷困苦,人不喜见。二者虽有财物,不得自在,常为水、火、王臣、盗贼、恶子所劫夺”。总而言之形成主观与客观事实的存在,即是犯偷盗罪。
' @' T3 x, z8 t7 j. {9 } 第三戒不邪淫,是指不得非礼的邪淫。也就是说除自己夫妻之外,如果与他人于犯一切男女,及非道行淫,这类行为恶名邪淫。若男与男二处行淫者,名曰邪行,即是同性爱之大罪。邪淫之书,光盘等等,见作随喜是中罪者。网吧色情迷惑少年者,即犯大罪。如佛所言:“邪淫之罪,死堕三塗,受苦无穷,若生人中,得两种果报:一者闺门淫乱,二者得不如意眷属。”如有犯者,应修不净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22: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 ^& y" T6 F9 I$ c
第四戒不妄语,指的是未悟道者,妄言已悟道。未得禅定,妄言已得禅定。妄称自己菩萨转世,如是虚而不实,诳惑世间,希图名闻利养,都是自欺欺人的骗子,是瞎子带瞎子。不用正法说教,用神道迷惑世人,是为大妄语,即犯重罪。修习当中证得证得,前人未解,或中止不说,或他人问言,汝得道耶?若默然不语,不是以法布施者,皆犯中罪,应急需忏悔。若用功稍稍得力,暂时烦恼不起,或境界一时现前,不知法相,谓已悟道正果,是明增上慢。若无欺诳之心,不为犯戒,需请问出家法师或大德居士,抉择是非,殷勤忏悔。除增上慢,方便求真,以免堕落也。不给他人之罪作证,不问他人有罪无罪,不应作证,若以恶心,自得利益,证之言有者,即自得罪矣。若为贪图利养,证他人罪者,罪更深重,亦属妄语之类。《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云:“佛告阿难,世有愚人,好喜妄语,传入恶事,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后堕恶声鸟中,人闻其鸣,莫不恐怖,皆言变怪,咒令其死。”什么是增上慢人,未悟谓悟,未证谓证,而不结罪耶?因为增上慢者,这样的人在修行当中,不明法相,错认消息,自认为是究竟,随心而说,故不结妄语之罪。觉悟之后,悔过精修,入道正果。若是硬做主宰,自以为是,不肯虚心,必有无闻之祸,或误导他人失常人态,或入魔境,不能自拔,后果不堪设想,当下失戒,必当堕落也。《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云:“四犯妄语,口业相诬,千万生中,是非相攻,何以故?冤冤相报,世世相吞。是故菩萨欲求入道,先学诚实。”可见病由口入的唇舌之争,给我们这个报身带来的灾难,更为可怕的是给将来的灵魂要负什么责任,我们负得起吗?. a5 N1 V- w4 m% D$ }6 [& H4 o6 a
第五戒不饮酒。酒的种类很多,凡有酒色、酒味都能醉人。若以佛为师者,皆不得饮,乃至一滴不可沾唇。若为治病尚有开缘,若是有病,馀药治不差者,以酒为药,增加药效,若以酒除疮,一切无犯。这种特殊的情况不属于犯酒戒。佛经曰:“五犯饮酒,昏迷本性,千万生中智暗心昏,何以故,酒力迷心,世世暗钝,身体臭秽,闷乱颠倒,是故菩萨欲求定心聪明智慧,当断酒业。”可见世尊有感与人类,他不但是一位宇宙学家,而且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试看天下人类,饮酒者易患脂肪肝,头痛脑涨,内分泌紊乱比比皆是。长期饮酒易犯妄语,不敬三宝,不信经法,诽谤沙门,恒说妄语,诬人恶事,是故不应饮也。吾劝戒子,不得于僧众之中劝酒、酗酒等事。犯者死后感受地狱痛苦,口中灌入沸腾铜液,从唇、舌、到胃、大肠之间全部焚烧,以致下半身悉皆焚焦,是故不应饮酒。
' f8 R8 |$ b; v2 M, A; _- U4 E1 Y. ^ 犯戒者必堕三塗。世尊曰:“此五种业最大最重,若人全持,直成圣道,若全不持,永堕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自今断恶从善,恶心去尽,善心学满,度尽众生。心行公道,尊敬良师,要明理本来的佛心佛意广度无边,修平等心、清静心、慈悲心。预防老来颠倒,迷失路标。再犯五戒者必堕鬼王、夜叉、罗刹、鬼道、风月鬼、消散鬼、魔女、魔民、妖怪、邪人、魑魅魍魉、阿修罗众、阿修罗女等。五戒弟子当持如来妙典,参学尊经,做大悟之人,得名菩萨。“若人知身是幻,四大和合,筋骨皮肉方成一体,若菩萨之人,心行平等,以身命施舍,胜过七宝布施。”修行正法,断学有为,修佛成佛,不分男女,不分贫贱富贵,不分年龄,不分地区,不分国界。七十修佛八十学佛皆可成佛。8 E$ E9 a7 `5 B/ h! m$ T3 S0 G- u: ^
不可以断章取义,酒肉穿肠过迷惑佛子。济公是扶虎罗汉转世,必有重任,而我等不然也。不要做自心不悟,反而责怪师傅不肯开度。综上所述,尔等是福薄少慧者,不悟无为,障礙本性本心,不得正见。何以故?因为重师者法便行,轻师者法不行。轻师慢法,是增上慢人,虽然与师同行,如隔千万里之远,身命终时,入大阿鼻。
; ^. d: `4 }  W' D* h  N' _三、惟佛最上乘& x9 r1 k; ~" L( t2 Y  l
诸位师长、诸位同修,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日月,人有眼睛;宇宙有光、音、波,人有脑波。芸芸众生,六道轮回,人与自然相依共存,缺一不可。没有动物群体的存在,就人类而言就会失去智慧觉悟,所以要建立在信、愿、行的基础上。修行当中遇到困难不要怨天怨地怨爹娘,要反光内照,五戒坚持,三恶道绝。善恶由人,自作自受,你修你的,他修他的,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不得。小求小应,大求大应。你修功累德别人分不得,你若造业别人替不得。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狱。人间有没有地狱的衰相呢?命终之前火烧堂,是不是火烧地狱。有些病吃药打针,久不得愈,总是锤胸,是不是锤胸地狱呢?歪理邪说争论不休,是不是争论地狱?如是形形色色的苦厄之相,鼻问口,口问心,路是自己走的,历史是自己写的,一切烦恼是由这个身心招惹的。3 |8 l& ?3 z/ N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忏悔,难道我们人人都有罪业吗?可以说,既然做人,就是有罪业的证据,因为世间一切动物人最为大,人类是宇宙之全息的代言者,是一切众生之载体,有思维聚相的理论概念,具有表现能力,最具有智慧和觉悟。怎麽不可以代为忏悔呢?更进一步说,这一世幸亏还在做人,受的苦报,还是很轻很轻的。人类借助母腹投胎为人,把我们带到这个世间是报恩而来。应该说是与佛有缘,上报四重恩,下济三塗苦,珍惜生命、庄严国土。如若不求忏悔,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不做功德,或者是这一世又造了大罪业,或是前一世、前十世、前百世造过大罪业的,那么到了下一世,受起重大的苦报来,堕落到三恶道怎么办?到那个时候就来不及忏悔了,那可就变成受报无尽。要切切实实的发愿心,决定不再造,只有这样才可以得戒体清净。忏悔要真诚,一是求佛作证盟,要知道我的苦,记念一切的众生。佛像母亲记念自己的儿子一样,所以这么多的十方佛都慈悲怜惗我们。二是在佛前跪叩,内心发露。因为佛有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智慧。比如“南无多摩罗跋旃檀香佛”“多摩罗跋”是一座山的名目,也可以解释为“离垢”的意思。“旃檀”就是一种香的名目,也可以说用来医药治病的意思。用这种香涂在身上,涉入火坑,火不能烧。这种香有这么大的用处,所以拿来比做佛破尽了一切的疑惑,就是现身在三界的火宅里头,也不会被一切的烦恼火烧着。所以称作多摩罗跋旃檀香佛。“南无旃檀窟庄严胜佛”“窟”指的是空的洞,佛身上的八万四千毛孔里头,都流出旃檀的香气来,熏到周边的一切法界,用这种香庄严自己的法身。这种香叫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所以立这个名号,佛这个身体,像安放旃檀香的洞一样,所以叫“旃檀窟”。我们凡夫之人的皮肤孔,称作汗毛孔。所以礼佛求忏妙不可量。求智慧要学佛,免大横小横要求佛忏悔,免大疾小疾要放生。决不是拜祭鬼神、供仙、供杂神等。因为汝等没有佛的愿力,是故汝等属善鬼道。临命终时,它比你跑得更快,令找壇口。应在佛前为汝等皈依三宝之妙哉。所以说惟佛最上乘,惟佛能福力救拔,惟佛光能摄受。能否把我们的身命奉献给佛学事业,是由每个人的觉悟而定。言者行,行者做。* ?% q+ [5 G2 M# c; r- i1 x1 n
诸位法师、诸位师长、诸位居士,弟子文化水平有限,难免文章语句、段落交代不清,请给予谅解。弟子合什跪叩顶礼十方诸佛菩萨降临人间,超拔过去生中一切苦厄受天妙乐,位登上品、面礼慈尊亲蒙授记。願祝现生人类健康幸福。
, u5 V9 V8 s7 N: _# Y! X3 N5 z
. _. y7 |0 m5 b$ E; N/ j/ |9 n$ r  v4 [  ?$ t1 a$ E
四圣谛佛陀曾经说过:; X5 ]$ {+ f2 [5 I2 q( O* q5 J8 m
弟子们!我由于未了悟,未明了四样东西,所以和你们一样在这个苦海中不断生死轮回。
6 q" F3 O5 Q# g7 F9 F是哪四样东西呢?它们就是:" P6 z0 o2 O. Z! V3 o  J% G! `
①苦的圣谛(dukkha),! k& F" Y' Q6 o; m' b3 z
②苦之起源的圣谛(dukkha-samudaya)," l" ^% I1 o1 ^3 r( J
③苦之灭的圣谛(dukkha-nirodha)及6 F# N. X( h& O+ t4 D
④导致苦灭之道的圣谛(dukkha-nirodha-gāmini-pa?ipadā)。0 j5 F. B& n! _- x) D2 g( c9 y& s
《长部》16  @. ~0 P5 b6 C0 Z* E* y$ O, j4 S
+ ]/ w' T6 X  d" c8 d9 p; g
只要我仍无法完全认知这四圣谛的智见,我是无法肯定自己是否已证得了超越世间一切天、魔、梵、以及人间的沙门与婆罗门、君主及人民的无上正等正觉。
- I/ U3 h6 ^( ^7 O( K4 ]但是,当我已完全认知这四圣谛的智见后。我就肯定自己已证得了无上的无上正等正觉。
" c- ~/ H3 i8 B0 _5 Y/ t+ C3 E《相应部》LVI.11" F- M' j. x* A
: p* o) k$ g/ Y: m1 s+ Y7 J9 c
我发现了既很难理解,又很难明白,并且安宁又崇高的神圣真理。如果只凭推论是不能证得的,唯有智者才能见到这个神圣的真理。
/ m7 D$ z0 S7 X无论如何,由于世间是追求享乐,喜欢享乐,甚至陶醉于享乐之中,所以世间的众生确实将难明白缘的定律、诸法的因缘(十二因缘pa?icca-samuppāda)。他们也无法理解一切起心动念的止息,就是舍弃在任何界之再生、渴爱的退化、超然、灭、涅槃。- g6 L* Z7 }3 w5 \4 B
但是,仍然有一些众生的眼睛只受少许尘埃所覆盖,他们将会明白这四圣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23: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闹钟 发表于 2011-12-9 21:15
: V3 s- J8 X( j5 ^元音老人写的东西,通俗易懂,很喜欢,愿能有人能从经文中,哪怕一句话,一个词也好,得到解脱!
$ h% n1 T0 R1 W- f( `" E
不能乱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22: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光 发表于 2012-1-16 23:39
( ~2 Y6 |! h9 t不能乱说。。。。。。。。
; G- v. v! b7 C9 `) F3 X/ {- v
不能乱说什么意思,我乱说什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22: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部》26
( @6 ^4 X' e9 V3 Q1 u
) M7 d6 W& v8 x  s3 d$ v1 h苦圣谛什么是苦圣谛?
/ u  `8 n, K2 Z4 e苦圣谛  f3 j3 D6 n3 W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伤心、悲鸣、痛苦、忧闷与绝望是苦,求不得是苦。略说执著五蕴就是苦。
7 z( ^2 f. F; z什么是生呢?
) S9 W, p4 F3 X7 l! O- j7 e不论是任何众生,从开始入生、住胎、出生、诸蕴的呈现、生起一切感官,即称为生。: M! }+ h7 h9 ^$ H2 S
什么是老呢?  f! j. i8 G, d! D4 o
不论是任何众生老化、衰退、白发、皱纹、衰弱、感官的退化、即称为老。/ L. ]8 z  {9 M8 a. e; w& A) f
什么是死呢?
4 M3 C) t/ j3 g2 d' @不论是在任何众生灭、消失、死亡、寿尽、诸蕴的破离、弃身、丧命,即称为死。: |) |% G! @# A% z
什么是伤心呢?) r( L& _) a( U6 j) |
由于遭受不幸的事忧虑、担忧、伤心、极度伤心,即称为伤心。
, G8 k. D3 s8 c* i' K什么是悲鸣呢?
% b: t# T/ \/ L) E由于遭受不幸的事而悲鸣、哀号、大悲鸣、大哀号、过度悲鸣、过度哀号,即称为悲鸣。- e  d" h3 k, Q# e# ^
什么是痛苦呢?. |: t+ Z( E/ m4 r7 \
身体的痛苦、身体的难受、由身体触觉所感受到的痛苦和难受,即称为痛苦。
  f' `5 A' E/ _$ M0 T什么是忧闷呢?1 H! x7 M! u( X  ?
心中的痛苦、心中的难受、由心意触觉所感受到的痛苦和难受,即称为忧闷。; @5 f9 T+ f0 z$ H/ g1 @2 C+ W( Q
什么是绝望呢?: Z. @6 o- t8 D, o, i0 u
失望,懊丧,沮丧,颓丧,即称为绝望。1 c0 l' m- a( J. Y
什么是求不得苦呢?* ^/ F, w# t, `- D! Z
有情受到老、病、死、…忧闷,而有如此的欲望:“最好我不再受到再生的支配;最好我不再有来生”,但这不能只靠欲望而得到,所以不能得到所求是苦。
9 ]. R* E% |: S《长部》22
' k! U1 a' Z! [1 o' `. X3 a$ u: H7 k) a- Q- y! e( [
五蕴什么是略说执著于五蕴呢?
3 ?/ V- }) b8 K3 [- j; q4 H执著色蕴、执著受蕴、执著想蕴、执著行蕴、执著识蕴,即称为略说执著于五蕴,亦称为苦圣谛。
1 T* D: _# e% Y. q/ ]任何过去、现在或未来、内或外、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的一切色皆属于色蕴;一切受皆属于受蕴;一切想皆属于想蕴;一切行皆属于行蕴;一切识皆属于识蕴。! F+ }: w. G' r/ h& p
《中部》1091 c! _3 e* V6 `9 {  V) ?

4 O$ m- C& k5 f这个共有五个分支的五蕴是佛陀为所有物质和精神的存在现象所作的总结,而对愚痴的人来说,此五蕴则被视为其自我或个人的存在。事实上,生、老、死等现象都包含在构成这整个世间的五蕴之中。
2 T3 ?  B4 u" S' P) w( N: f5 K5 V9 w! d& D* Y4 f
色蕴(rūpa-khandha)什么是色蕴呢?/ h4 J( t: h( P1 _# u' A/ I. v
色蕴就是主要的四大元素,而色是由四大元素所组成的。
7 k2 v/ o4 Z$ p- h7 ~; _% M3 z四大(元素)什么是四大元素呢?3 a$ P* G3 }# ^
四大元素就是地元素(固体)、水元素(液体)、火元素(体温)及风元素(气体)。
2 @/ d& }, h# p2 Q/ `0 e# S( @四大元素(dhātu或mahā-bhūta)普遍上被称为地、水、火、风,应理解为物质的基本元素。它们在巴利文被称为:pa?havī-dhātu、āpo-dhātu、tejo-dhātu、vāyo-dhātu;也可以译成固性、粘性、热能及动能。这四大元素都存在一切物质的东西,只是在分量上可能会有所差别,例如:当地元素占优势时,那个物质东西就被称为“固体”等。( i6 N; D+ Y5 t6 ]( `
( K; l2 `& M0 B' F8 h/ x
依据论藏由四大元素所组成的色蕴(upādāya rūpa或upādā rūpa)拥有二十四个物质的现象和品质,那就是:眼、耳、鼻、舌、身、形、声、香、味、阳性、阴性、生命力、心的物质基地(hadaya-vatthu)、姿态、语言、空间(耳孔、鼻孔等)、衰退、变化及营养物。+ M2 i( w/ y$ L8 i2 z1 }
# E$ z8 |6 ]5 M3 X
在这二十四项里没有提到身触(pho??habba),因为它与地、火、风元素是同一的,却是要经过压、冷、热、痛等的触觉才能察知。
4 Y8 t8 T, \0 K! A* H* a
8 h4 D. ?6 E8 A4 b什么是地元素(pa?havī-dhātu)呢?
/ n- F! o( |) e& O8 X$ y9 S/ K地元素又分有内在和外在。0 r1 m  [# N( m
什么是内在的地元素呢?2 k" |2 z; E: G2 u& B& D
凡是在一个人身上由业所生的硬质、固体,例如:头发、毫毛、指甲、牙齿、皮肤、肉、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等等,这就是内在的地元素。* d) V3 V. u3 v5 W) ^
不论它是内在或外在,两者皆属于地元素。
1 t  U' q+ _3 C5 x& m' _8 x所以说,应该以正确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实性,即所谓:“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 W3 A, ?' n8 j什么是水元素(āpo-dhātu)呢?+ t" Q7 |! v) y
水元素又分有内在和外在。
, {$ v5 `7 N! b9 ]7 o什么是内在的水元素呢?& d4 f  }; X! S; V; m6 A
内在的水元素就是:由业所生各自内在的水质、液体,例如: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等等,这即是内在的水元素。6 v$ t: W$ T  V. {0 m4 j
不管是内在或外在,两者皆属于水元素。
9 k" Q9 H+ H% g8 q所以一个人应该以正确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实性,即所谓:“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5 G/ d) q) x- p: Y/ {# h5 y0 g
什么是火元素(tejo-dhātu)呢?3 j$ X: L3 M3 i- L1 Y
火元素又分有内在和外在。
" A2 H/ `% `2 Q# S什么是内在的火元素呢?
& B/ Y" A/ X3 U0 }+ ?内在的火元素就是:由业所生各自内在的热能、体温,例如:由它而热,由它而衰老,由它而燃烧,由它而吃的、饮的、嚼的、尝的皆得以适当的消化等等,这即是内在的火元素。# }! ~  J3 Y0 Y6 A$ z
不管是内在或外在,两者皆属于火元素。
% a, w. m. W9 U1 d所以一个人应该以正确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实性,即所谓:“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E; c" V+ Z( @" [6 R2 W5 _% f; v/ Y
什么是风元素(vāyo-dhātu)呢?
" O, r( ]; P0 K, C3 z4 m- y! }风元素又分有内在和外在。
) U3 L6 ?, S: A& j什么是内在的风元素呢?
; w( w, M' t: \0 V  {5 M内在的风元素就是:由业所生各自内在的运动、气体,例如:上行风、下行风、腹外风、腹内风、肢体循环风、入息出息(呼吸的气息)等等,这即是内在的风元素。' @0 f  O& h# {7 d6 S' q% F
不管是内在或外在,两者皆属于风元素。
$ G8 F$ V# g+ t8 H' w+ x. K% s所以一个人应该以正确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实性,即所谓:“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22: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部》28
# B- Y  J: t+ i# E) J3 S9 W1 o% w9 g' i# Q0 G# _9 w3 H" x: T
受蕴(vedanā-khandha)什么是受蕴呢?' u) @) r) C  H- V6 o, r7 j
受蕴有三,就是:苦(难受的感觉)、乐(好受的感觉)及不苦不乐(没有分别的感觉)。
, a. j4 l  o6 p《相应部》XXXVI,1& E$ R' Y7 F4 p+ F
( W1 v* d4 ~4 Q9 c# w' m6 w9 V
想蕴(sa??ā-khandha)什么是想蕴呢?
0 T" b& I' i% s& R' y7 k想蕴有六,就是: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及法想。2 ?5 y) l- n/ p; P1 ]& @
行蕴(sa?khāra-khandha)什么是行蕴呢?) O: S" ~% B! M; F" m- s
行蕴被分成六种念头(cetanā),就是:对色转念头(rūpa-cetanā)、对声转念头、对香转念头、对味转念头、对触转念头及对法转念头。
* }( y( ^+ H, _& W' V& e《相应部》XXII,56& j1 z1 R: S" Q/ U6 X+ i

& `+ a! G6 }" f$ t% @; k5 b4 O行蕴(sa?khāra-khandha)是心理活动的种种作用或时态的总和名称,除了这行蕴之外,在一时的心识还有受蕴与想蕴一齐共存。在论藏里,行蕴被区别为五十五种,其中的七种是属于思维固定的原动力,其它心识的成分及数量的差别是根据各自种类的性质。在正见经(《中部》)里提到行识的三个主要典型,即意念(cetanā)、感想(phassa)及专注(manasikāra)。在这三者之中,意念为形成行识的首要要素,是行识格外显著的特性,因此,在以上的一段文字中以它来作为行蕴的实例。
: G0 T' j, D' w' s# N+ N3 j
# P6 W% K1 G( r如果要知道sa?khāra这个词的其它诠释,请参考?ā?atiloka长老所编制的英文佛教词典《Buddhist Dictionary》。8 E5 }: y! V5 P% z8 U' l% O
- `# \- U, k3 r
识蕴(vi??ā?a-khandha)什么是识蕴呢?8 ]5 o3 Y9 n) N; v
识蕴有六,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
: g+ _# I4 r6 S+ x《相应部》XXII,56
9 F# z( e# Z- o+ e2 w9 N0 E0 J. \
识的缘起如果眼睛的视力正常,当外在的色体不在视野中呈现,又没有去注意时,在那种情形下,并没有生起任何相应的识。  Y7 L. X* y; d  |+ B; g
如果眼睛的视力正常,当外在的色体在视野中呈现,却没有去注意它时,在那种情形下,并没有生起任何相应的识。
+ U8 k- k' d1 Q) S1 x, C如果眼睛的视力正常,当外在的色体在视野中呈现,并且去注意它时,在那种情形下,即生起任何相应的识。- d: o; F& s* w
《中部》28
4 O1 V+ H/ X' e0 k$ g- M7 j
$ f/ B7 J5 g0 `% U& B( `所以,我说:识是缘起的。若没有这些缘,就没有识。任何识是基于什么缘而生起的,即称为该缘的识。
  T( P8 ?6 k5 }由缘于眼睛而生起的识,即称为眼识(cakkhu-vi??ā?a);
5 y- G1 H2 A8 Y- g  ^8 u' k+ w由缘于耳朵而生起的识,即称为耳识(sota-vi??ā?a);* b6 X6 e0 x' A9 |- O  r- A
由缘于鼻子而生起的识,即称为鼻识(ghāna-vi??ā?a);
, G' v& t7 H. ~由缘于舌头而生起的识,即称为舌识(jivhā-vi??ā?a);
! B4 j1 `2 K4 J6 [. N0 r由缘于身体而生起的识,即称为身识(kāya-vi??ā?a);
/ `9 C  Y9 S9 }' p: a$ A6 }由缘于心意而生起的识,即称为意识(mano-vi??ā?a)。3 S+ \$ Q, L% r5 M' ]" p) |
《中部》38
: G2 Y+ ^4 q. c& I* ~2 U0 E0 h5 S
3 ]5 T* y% b" v$ L+ v; r若当时是色(rūpa)的,就属于色取蕴;
1 J" N- r4 ]) g; K% j; ^/ Y7 t: j& [若当时是受(vedanā)的,就属于受取蕴;
$ ], B/ ^8 \) C! C4 G若当时是想(sa??ā)的,就属于想取蕴;
4 j/ H. m# ?2 o# z若当时是行(sa?khāra)的,就属于行取蕴;' `/ N; m: |, n2 ~2 z
若当时是识(vi??ā?a)的,就属于识取蕴。) @9 A* ]8 q; a& v" Z
《中部》28+ n2 O  H/ P, l" f3 O$ u5 B( V
没有人能解释与其它四蕴(色、受、想、行)隔离的识蕴,如何在一个生命的结束后,独自进入另一个生命的新生、生长、增长及成长。% a. {! W: V+ E/ L% {
《相应部》XXII,53
/ ^: ~, h1 u3 C+ K4 I6 |1 W6 U+ s% b6 e' P5 V" J4 `9 [
三相(ti-lakkha?a)诸行无常(anicca),诸行是苦(dukkha),诸法无我(anattā)。- e3 u1 I" I9 I0 n! w1 B, i1 \
《相应部》134
/ ?" N, Y! y1 y' c' |0 Q
! _' v5 V9 z) o4 W色是无常的,受是无常的,想是无常的,行是无常的,识是无常的。
  }- h- x0 e( }4 I8 O) k+ v举凡无常的就是苦。由于,所有的蕴都是无常和苦的,所以,没有人能把它等说成:“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u3 u2 ^$ ^( q" ~' y% @$ ?& v
因此,任何过去、现在或未来、内或外、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的色、受、想、行、识,皆应该以正确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实性,即所谓:“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3 z) U* u0 ~8 g2 D, \  ^% j* r《相应部》XXII,591 t" c# K0 a2 z8 U

1 a% X2 Y! X7 T无我经实际上,个人与整个世间是不存在的,一切不过是由五蕴组成的现象不断在变化的过程而已。这个过程源自于无从追忆的远古并延续至今,即从一个生命的出生开始,至一个生命的死亡,只要它仍俱足延续生命的因缘,那它将无休无止的继续此过程。如前面所提到的,把五蕴分成各蕴或合成一体都不能构成一个真正自我的实体或是维持生存的个性,在这五蕴之外,也不能寻找到任何相等于五蕴的主人的自我、灵魂或实质。换句话说,五蕴是无我的,或者五蕴是不属于某个自我的。由于无常及诸蕴的条件,属于任何形式的自我信仰应视为愚痴。6 m- A4 j! @: N0 \1 ^/ p+ V
犹如我们叫‘马车’这个名字,除了轮轴、车轮、车辕、车身等等之外,并没有一个实在的‘马车’存在;或如‘屋子’这个词只是方便称呼那些利用各种材料,并在一部分空间里依照某种款式建成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屋子的实体’存在;同样的,我们所叫做的‘人’、或‘个人’、或‘自身’、或‘我’,并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一直在变化的物质与心理现象的组合而已,实际上,它本身并不存在。& {+ t- h6 q- I7 A0 a
这只是佛陀无我经的简述,它教导万物的生存都缺乏一个永恒的自我或实质的教理。这是佛教的基本教理,是无法在任何宗教或哲理中找到的。要完全掌握这个教理,不能只靠理论和才智,而是要不断的从实际生活体验中来获得印证。要达到真正明白和领悟佛法的目标,这是必备的条件。无我经是经由对真相的剖析和实践后而成的必然结果。
0 A1 w8 |$ L3 N6 P& `' V1 o譬如,一位视力正常的人士,看到恒河上漂浮着很多水泡。他仔细观察和检视着那些水泡。当仔细检视后,他就看出那些水泡的空性、非真实性及无实质性。; C* A, T# N) q( ^! S  Y
同样的,当比丘观察一切过去、现在或未来、内或外、粗或细、劣或胜、远或近的色、受、想、行、识,他仔细观察和检视着它等。仔细检视后,他就看出它等的空性和无我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1: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部》XXII,95
* V+ P! T* S7 g1 H& l' i" R, K7 r* G) x) J( q7 ~& q
若有谁喜爱色、受、想、行、识,他就是喜爱苦。若有谁喜爱苦,他将无法摆脱苦。! x5 G2 a- O4 H0 {' H
《相应部》XXII,29
( W8 Y3 I1 Y+ {" J
# ?/ L: g+ G5 P* _! s% Z: T- C不停地在燃烧,
- X6 R" o$ V/ l: p8 u5 U有什么可欢乐?3 Q6 |5 V8 e) E7 u7 d7 p
覆敝在黑暗中,
4 }) Y8 I+ k/ s; g. _; ~为何不求光明?
* y# j9 h+ f. ?6 ]8 \. Q6 `看此善饰木偶,  ~* D2 v2 D* \. @# s4 E  v( H
为疮痍的堆块;; c+ s* Q( y0 u5 q: A
受病困多贪婪,
; A8 o1 o- L/ p乃无常不坚固。
' g" @$ W" x; Q' l6 |" D8 X此色体会衰老,( x8 Y2 U8 z% \: o. T/ f
易害病极衰弱;
% b4 A* B- I2 D: k7 H+ o此腐烂的秽体,
* c, c& P  P' g一切生终于死。( {9 p- ^( h8 e! [5 F- v
《法句经》146-148
. ^+ M% S& _. d8 N3 k( B7 F" d$ S& N$ Z
三个天讯难道,你未曾在世间见过活到八十、九十或一百岁,那么老,身体衰退,背驼如屋顶,弯曲地持着拐杖,蹒跚,虚弱,失去青春,掉牙,白发,头发虚少或掉光,皱纹,皮肤变丑的男人或女人吗?
! h" D7 d0 j6 i0 q. g难道,你未曾想过自己也将难免会年华老去吗?
& ^9 f! ]5 q: M1 O& [4 E难道,你未曾在世间上见过生病,被疾病折磨,大病一场,躺在自己的粪堆中,要靠他人抱起扶到床上的男人或女人吗?
+ d! c: K3 x! U0 o  D  m难道,你未曾想过自己也免不了病痛吗?
; f8 Z! r' l+ _$ }  T- Q) [, d5 _难道,你未曾在世间上见过死了一、二或三天后,膨胀,青瘀,具一切不净相的男人或女人的尸体吗?1 [3 i: L; I% w+ G
难道,你未曾想过自己也将难免一死吗?
5 D7 g2 Z: M6 u5 R, N+ x6 s《增支部》III,35
, q. Q0 a" P- r" q2 R# P( [3 V! J& R3 P; S
轮回(Sa?sāra)轮回的渊源是无法想象的,生命的起因已无迹可寻。由于众生被无明所覆盖,并陷入渴爱的圈套,皆匆匆忙忙地在苦海中轮回。
- z) ?, F; M) L$ I& h$ p轮回-生存的轮,直译为‘无休止的漂泊’,是巴利文经典中为‘如海浪般起伏不止的生命’所取的名字,象征着永不止息的出生、衰老、病痛及死亡的过程。说得更清楚:轮回就是五蕴组合时时连续不断地在变化,在不可思议的时间里一个接一个地继续下去。一生的时间在轮回里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已,因此,要理解第一圣谛,一个人必须关注着这个轮回,这个可怕的连串转世,而不是只看一生而已,毕竟,有时候人的一生并不是件很痛苦的事。- P8 F* S. c' ]

1 D1 e8 U- [4 q- E/ k0 |) S: J2 f苦(dukkha)这个专用名词,在第一圣谛里指的,不只是由于不愉快的触觉所产生的生理及心理的痛苦而已;而是一切造成或易于患难的。苦圣谛所教的是,由于无常的真理,就是最高上及最神圣的快乐也要受到变化及破坏,因此一切的生存都是不如意的,它们都免不了带有痛苦的种子。
+ H2 c$ m" P2 H/ w  ?
. U- f5 U  r: B, \1 y) \7 Z4 S在这苦海轮回中,由于怨憎会或爱别离,你所流的眼泪比较多呢,还是四海的水比较多呢?  m9 C# U$ G  E# |- `. `" b
你想想看,那一个比较多呢?6 e0 M- T8 R! T6 [% v9 s( I
长久以来,你已尝过丧失父母、儿女、兄弟姐妹的苦。当你受到这些苦的打击时而所流的眼泪,总共起来,皆多过这四海的水。
3 n. Y& G8 I/ `3 o9 G《相应部》XV,3# R/ w% T* F9 j* G1 ^

+ q5 r& I  B' y( m+ J& T$ v. j. [! @" X1 r在这苦海轮回中,你被他人砍头,所流的血比较多呢?还是四海的水比较多呢?7 ]3 Y, x6 o# Q" h0 \4 b. p
你想想看,那一个比较多呢?5 N; X+ m: U3 I- j! [% @* ?& O1 Y) l
长久以来,你曾经因为偷盗、拦路打劫或邪淫,而被他人抓取砍头而所流的血,总共起来,皆多过这四海的水。
; q0 z9 V( _4 D$ E, `* s; I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5 D/ N+ X- E2 h' j( e0 L. m- K9 q因为,轮回的渊源是无法想象的。生命的起因已无迹可寻。由于众生被无明所覆盖,而陷入渴爱的圈套,皆匆匆忙忙地在苦海中轮回。(所以,上述情况是可能的。)& T9 D0 y9 Z! i: K; E. {: V% ]
《相应部》XV,13; T# V) \* z9 {4 ~: j* C

+ N: s  W. C! N* P4 [; j- w1 T因此,长久以来,你已受过一切的苦、一切的折磨、一切的不幸,也把坟地堆积得够满了。实在够久了,你也应该对一切的再生厌倦了,应该远离并摆脱它们了。: t- [. x# T8 V6 v$ K" W
《相应部》XV,1( y* y& C0 P0 x: E
% G8 _7 B0 S- o7 c
5 D$ j$ k4 a0 }/ J1 P
[此帖子已被 兰若 在 2009-7-8 15:11:47 编辑过]
% Y) z  f' _2 y1 k8 J4 |0 j什么是苦之起源的神圣真理呢?) x- M) i; v; {% e5 y
苦之起源的神圣真理就是渴爱,它能导致再生,并且与欢娱与强烈的欲望有密切的关系,而到处去寻欢作乐。
& g5 e& u/ p  p  L- `! ?三爱渴爱有三,就是:/ d% y0 v/ }3 X7 |, x
欲爱(kāma-ta?hā)、有爱(bhava-ta?hā)及无有爱(vibhava-ta?hā)。
) ?, z' i  k# a; c  ]4 w# S5 C‘欲爱’是想要五种感官的享受。
* Z) N. i' l+ X% }- O* i1 f  o7 J7 [3 o$ y7 y) u0 k
‘有爱’是想要继续生存或永生,特别是指那些活在优秀物质世界(色界天rūpa-bhava)和无物质世界(无色界天arūpa-bhava)的高上世间里的众生。这与“有见的信仰”有关系,即相信个人的身体是一个实际存在但永恒不朽的自我实质。! e. W6 `$ |+ E7 K/ b6 f* k
8 b" |7 _5 l' X
‘无有爱’(直译是欲求不存在vibhava-ta?hā)是‘消失的信仰’所造成的(vibhava-或uccheda-di??hi);例如:虚幻的物质概念即死后就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它的信仰是在死亡之前及死亡之后的情况是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 H6 c* O: h; u- Q+ p" l
0 \8 R; H4 L$ u0 C1 |; F4 y
爱(渴望)的开端这些爱是从哪里生起的呢?它又是在哪里扎根的呢?
6 |: q* H0 s; A2 {! P" j只要世间那个地方有给人快感和逸乐的东西,爱就从那里生起,并在那里扎根。
& O, x2 L+ c+ a' r例如: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有给人快感和逸乐的东西,爱就从那里生起,并在那里扎根。
4 a# H. W7 w  U% e  X: [" V这即称为苦之起源的神圣真理。6 L8 h+ N; U" E2 L: j% c% y# J+ T
《长部》22
7 O+ i( D! H4 T! t6 T5 N. f  N8 @. r" z- X
诸法的缘起当眼看到色,耳听见声,鼻嗅到香,舌尝到味,身觉得触,意想到法时,如果那个色、声、香、味、触、法是合意的,他就依恋;若是不合意的,他就反感。
# o; }' J6 n# C6 d* f( ?4 ^因此,当一个人产生任何的感觉(vedanā)——苦、乐或不苦不乐时,如果他接受它,并且热爱而执著它,当时,就生起贪欲。贪欲于感觉就是取(upādāna)。由于‘取’而缘起‘有’,由于‘有’(bhava在此是kamma-bhava业的过程)而缘起‘生’(jāti),由于‘生’而缘起老、死、伤心、悲鸣、痛苦、忧闷与绝望。因此,整个苦蕴就呈现了。
% E( o- c" W" U《中部》38
1 S- _" Q2 m: V; V" s3 z: E
* \$ V1 t1 _5 o1 {1 Y# e前一段文已提到过的十二因缘(pa?icca-samuppāda)的程序中的一些环节,也可以当作是第二圣谛的彻底解析。
0 C8 O: V7 V# ]# x) j4 a5 ^* D; H9 s* Z
现今的业报确实,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驱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为此,王斗王,贵族斗贵族,学者斗学者,平民斗平民,母子相斗,父子相斗,兄弟姐妹之间互相争斗,乃至朋友之间也在相斗。
5 N% E7 C& Y. B9 m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乃至要以拳、棍或武器来打打杀杀,所以才会有丧亡或致命的痛苦。1 i5 z* L/ K5 }5 t7 Y/ t8 b+ P
还有,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驱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为此破户、偷盗、抢劫、掠夺、路劫及诱奸人妻。过后,被国王逮捕,用种种的刑罚来处罚他们,所以就有了丧亡或致命的痛苦。; L0 `8 P9 L7 |! r' }' W/ \
这即是情欲所带来的苦难。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驱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完全依赖于情欲,所以今生就累积了一大堆的痛苦。
) e3 D' W: J) @" m* u8 {未来的业报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驱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情欲亦导致人们造身语意恶业,由于造身、语、意恶业,命终后,转世到恶界、苦途或堕地狱。4 w1 j. F) K$ ?0 U
这即是情欲所带来的苦难。由于情欲,受到情欲的驱使,而完全由情欲所支配,完全依赖于情欲,未来就累积了一大堆的痛苦。
% b; P9 `4 I0 R8 K5 M# F《中部》13
3 v# E7 p! B! [( I# P# S. O: }& u/ ]2 T5 I) k+ h, `+ }% o
不论在虚空或海洋,或到山涧中去躲避;
4 [; `3 g9 q& B2 V! ]0 O$ c# g世间上难寻得一处,能让人摆脱诸恶业6 a, a& g: V# }5 d. Q" d
《法句经》127
$ m. M5 X% [9 y2 i9 u+ n, B
# ]$ [5 N* i* v) A1 k/ ]意念就是业我说:意念(cetanā)就是业。先有了意念,后才由身、语、意去行动。
- a9 {  E/ I; A业(kamma)有导致出生于地狱、畜生、凶神、饿鬼、人以及天界之业。$ ^" `5 R' V) ?* V: O3 S% W2 e9 t7 n
业报(vipāka)有三,就是:现眼报、来生报或未来世报。
, `4 t* n! u* R7 ?3 N! ]' S1 n《增支部》VI,63$ h, ?5 Z; O+ S# |, y- M1 ^* n
/ \9 R4 j0 W3 i/ _- P; e# \
业的继承者一切众生是他们自己的业(kamma梵文karma)的主人,是他们自己的业的继承人,他们因业而生,为业所缚,业是他们自己的依归。) B' O, [& Q- ?* x
他们所造的业,不管善恶,他们都得承受。1 W7 N2 f, P5 X% q# L
《增支部》X,206+ X9 ?6 L2 `, o$ T7 h+ a
% C2 ^# u8 K( \: r4 p
不管是现今、来生或未来世众生出生在什么地方,他们的业将在那儿成熟;而当任何业成熟时,他们都得承受那些业的报应。
9 b) T' q! n6 U! `《增支部》,337 a$ I2 ^- T/ A
2 k4 ~0 h7 z7 l7 F) |
终有一天,大海洋会干涸,大地也会被火所烧毁而消灭无踪。但是,那些受无明所覆盖,陷入渴爱的圈套,皆匆匆忙忙地在苦海中轮回的众生之痛苦,却是没有止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华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同志

GMT+8, 2024-9-29 12:24 , Processed in 0.06863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